“在所有成功的关系中,都存在两种相互作用的强大生命力,一种是缩短距离的拉力,一种是让彼此保持独立的推力。只有情绪成熟的人才能驾驭这两种力量。”
今天这篇主题是关系运转的原理和规律,主要和大家分享《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当中几个有意思的观点。
01“追逐者”和“疏远者”
每一段关系都是由“拉力”和“推力”驱动的,“拉力”意味着亲密和分享,而“推力”意味着独立和距离。
实际上这正代表了“追逐者”和“疏远者”的不同需求——“追逐者”要求关系要更亲密一些,要有归属感、支持和爱,害怕被对方遗弃;而“疏远者”要求关系双方要更独立一些,享有更多距离和个人自主权,总害怕自我被吞没。
在关系当中,“追逐者”和“疏远者”是成对存在的,并且呈现动态平衡的趋势。也就是说,“追逐者”是相对“疏远者”而存在的。
并且,在一段良好的关系当中,双方会根据生活环境和人生阶段的不同,随时转换追逐者和疏远者的角色,不断调整自己对于关系亲密或疏离的需求,从而维持关系的平衡。
02关系中的亲疏需求
这种对于关系亲密或疏离的需求,我们称之为“亲疏需求”,即人际关系距离。我们通常会被具有同样亲疏关系需求的人吸引。
但无论如何,任何一段关系,双方的人际关系距离一定存在差距。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一方想要亲近一些,另一方则试图疏远一些。
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则双方需要交换角色。例如,如果“追逐者”开始疏远,原来的“疏离者”则会变得焦虑起来,然后开始向“追逐者”靠近。
我们联系下生活当中的场景。
很多夫妻都因为关系距离需求不同而找过婚姻关系咨询师。大多数情况下,妻子会向咨询师抱怨丈夫冷漠,而丈夫会嫌妻子太粘人。
但假如妻子变得独立一些,不再那么依赖丈夫,这个时候丈夫会更倾向于依赖妻子。也许他不会承认,但很多时候他会抱怨妻子自私、不管孩子等。
事实上,在一段亲密关系当中,扮演“追逐者”角色的更多是女性,而扮演“疏离者”角色的常是男性。
这是因为男女双方的情感需求不同。大部分女性的情感需求比男性强,因此会更倾向于一段更加亲近的关系。而男性通常选择自主和独立,会要求更多的空间和距离。
03亲疏需求是怎么形成的
和性格一样,我们对亲密感的需求也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
大约在6-9岁时,我们开始意识到父母难以满足我们所有对于爱和陪伴的需求,慢慢地我们会期待未来有一个“特殊的人”能够满足弥补这种空虚。
我们开始幻想未来的亲密关系,盼望未来的伴侣能够带来灵和肉的完美结合。那些从父母身上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想要从伴侣身上得到。
那些幼年时缺乏必要的关爱和指导的人,通常对亲密关系有更强烈的幻想,当现实与想象不符时,他们会有落差感,更容易感到愤怒、沮丧、失望、甚至备受伤害。
接下来,这类人会绞尽脑汁琢磨如何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感情。
这里有2种情况。
假如他们认为是自己的错,就会舍弃自我,取悦对方,从而获得对方的赞许和疼爱;
但假如他们认定是对反的错,则会用尽各种方式来改变对方,可能通过批评、奉承、甚至是肉体上的攻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04亲疏关系不同导致的分歧
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关系当中出现分歧,往往是因为双方的亲疏需求不同,一旦我们发现对方在某些问题上无法和自己保持一致,我们就会感到异常焦虑。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你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呢?”
“你应该多和我聊聊。”
“你最好不要总是反驳我。”
“我之所以不高兴,都是因为你。”
这些指责无一例外模糊了关系双方的需求,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对方引起的,因此希望通过指责让对方和自己保持一致。
而事实是,我们常常羞于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愿意承认这其实是自己想要的,生怕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怪罪对方。
比方妻子对丈夫说“你应该多和我聊聊”,而实际上她的需求是“我想让你和我聊聊”。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婚姻关系,但凡存在关系,就必然存在差异,焦虑因此产生。这个时候我们会认为是对方的行为导致了我们的焦虑,并竭力促使对方发生改变。
这样一来,关系(夫妻、父子、兄弟姐妹、同事、朋友...)之间就会存在一种求同的压力。但是要改变他人绝非易事,用作者的话说,可能努力50年都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并且,在一般情况下,被指责或要求作出改变的一方,要么选择顺从,要么选择反抗。这种结果容易导致融合关系,显然不是健康有益的。
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家庭应该能够容忍家庭成员之间的许多差异,认为这些差异是正面的、有趣的,且利用这些差距实现关系的多元化和平衡,而不是害怕差异。
05保持自我的同时维持亲密关系
在家庭关系当中,过分的亲密和过分的疏远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夫妻在发生亲密关系之后可能会打架,因为过分亲密的关系会让他们感到恐惧,仿佛失去独立的自我身份,那么这个时候他们会通过吵架或者分离的方式获得心理平衡。
很多人认为亲密关系的建立意味着丧失个体的独立地位,在他们看来,过分亲密和过分疏远同样可怕。
实际上,这是对亲密关系的误解,亲密不代表放弃独立,关系再亲密的人都能够同时保有独立思考和行事的权利。
而那些时刻要求亲密的关系模式同样也是不健康的。
在这样的关系当中,双方难以进行独立思考,并且边界感模糊,分不清自身和对方的责任和需求,他们倾向于牺牲自己满足对方,或者要求对方无条件成全自己。
在这样的融合关系当中,双方都很难学会成长,并对自己的人生负全责。
也因此,学会在亲密关系当中保持人格独立,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课题。
今天的分享到此为止,明天继续和大家讲讲关系当中的“三角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