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唐的文学史上,杜牧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的“大杜”。其实,杜牧与杜甫,不仅是本家,而且都是三国名将杜预的后裔。两个人都享誉诗坛,也都怀有重整大唐河山的雄心壮志。不过,真正继承了祖先才华的,恐怕要属杜预的十六世孙杜牧了。
杜牧的才华有多高呢?
以下内容为摘要整理,完整内容请收听音频。
凭赋取士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唐敬宗年间,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广纳声色。年轻气盛、热血沸腾的杜牧有感而作《阿房宫赋》,他将阿房宫的建与毁,与秦王朝的兴衰联系起来,畅谈天下兴亡之理,文章一气呵成,笔力如钢。
唐朝科考,达官贵人是可以提前向主考官举荐人才,内定名次的。而杜牧就是凭着这篇《阿房宫赋》一战成名,争着为他通卷的人居然多达20几位!其中,最为卖力的当属太学博士吴武陵。
当时,崔郾作为主考官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为确保一举功成,吴博士煞费心机,特意挑选在崔郾前往洛阳监考的送别宴上做举荐。
到场之后,吴武陵开门见山:“崔侍郎,您是来主持科举考试的,你担负此任,乃是众望所归。我老了,不能为朝廷排忧解难了,不如为你推荐一个贤士。前些日子,我偶然发现一些太学生情绪激昂地讨论一篇文章,走近一看,原来是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这个人也太有才了。崔侍郎你工作繁重,日理万机,恐怕没有闲暇去浏览这篇文章,不如让我为你诵读一下。”说到这里,没等崔郾反应过来,吴武陵就字正腔圆地将《阿房宫赋》读了起来。
崔郾听后也称赞不已。吴武陵乘热打铁,要求崔郾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将杜牧评为状元。
主考的崔大人吞吞吐吐地说,名单已经基本内定。吴武陵又坚持,状元不行,第二名总可以吧。可崔大人还是摇头。直到第五名,崔郾仍旧不应。吴博士再也忍不住,大发脾气,那么,就将杜牧先生的文章还给我吧!!崔郾这才勉强说了声:“如教”。
在唐代贡举诸科中,以进士科最受重视,也最难考取,因而有“五十少进士”之说。而杜牧进士及第时,年仅二十六岁。
登名《通鉴》
要说杜牧最大的成就,倒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他成了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写进《资治通鉴》的诗人。这部书包罗万象,为历代帝王必读书目,却偏偏除了杜牧以外,没有记载别的诗人,什么李白杜甫李商隐,统统不能拥有姓名。
因为司马光著史,目的只有一个:选择军政大事,以史为镜,汲取政治经验。而杜牧的《罪言》等文章,却赫然在列:
“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者。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下策为浪战…”
这是他对河朔三镇威胁中央,要求从军事上整治、消除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一篇政论文章。
司马光阅遍古籍里多少政治家睿智精明的言论,竟对杜牧这篇策论青眼有加,看来他的确是颇有政治军事头脑。
此外,杜牧还写了篇《原十六卫》,来分析新旧兵役制度的利弊。还有分析朝廷与河北割据藩镇的《战论》,以及一篇《守论》,是讲朝廷应该怎样管理地方的。
除了这种“纸上谈兵”,杜牧还得到过一次机会,小试牛刀,显示其军事本领。
杜牧的世交李德裕平定刘稹叛乱时,杜牧及时献计献策,许多具体意见被采纳,如兵种分配应“精甲兵五千,弓弩手二千”,切实有效。有了杜牧的神奇庙算,这场战役以朝廷军队大胜而画上句号。
遗憾的是,杜牧所处的是深陷“牛李党争”的晚唐时代。他与牛党首领牛僧孺交情很好,这是为宰相李德裕所不容。所以即使李德裕曾采用过杜牧的平藩妙计,却依然对他并不重用。其一生仕途绝大部分是外放为地方刺史,远离京城核心政治圈,军事层面的理想和抱负自然无从施展。
无法实现理想,杜牧更多的还是将情怀寄托在的诗作中,在文字世界里过一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瘾。他仿佛是盛唐的李白重归人间。浩渺江湖,青山绿水,给了杜牧放任自流、飞身云霄的轻松与自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山行》,就是杜牧晚年外出郊游时所作的一篇名作。
杜牧:一生不得志的文武全才 杜牧:一生不得志的文武全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