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什么行业都可以天马行空地谈创业,唯独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可以。不谈教育结果、教育责任的教育创新和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一样,都是“耍流氓”。不论包装有多么的华丽,都是以高尚的名义消费一个个稚嫩的灵魂。轻率的教育创业的失败无异于“草菅人命”,摊手耸肩拍拍屁股一跑了之的背后,不知辜负多少家庭的期待,葬送多少孩子的未来?于教育,首要的不是轻言情怀,而是慎言良心。共勉[抱拳][抱拳]
这个事件其实可以成为难得的教育契机,无论对当事的孩子、潜在的“窃取”者、还是其他的同学、甚至是教育者本身。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固定的思维,单一的视角去看问题——丢东西了,自然要找,找到了,自然要惩处肇事者——这在成人的世界里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儿童教育的世界里呢?这是最好的结果吗?当事的孩子尽管找回了失物,但这个寻找的过程给其他同学造成的影响,恐怕也会令他与同学的关系产生罅隙,更何况今后如何与那位“窃取”者相处?那位“窃取”的学生,真的应该在这个年龄以临时起意的动机(大概率是喜欢)做出的行为被贴上“偷窃”的标签吗?今后又如何在班上立足?会不会因此真的走向人生的岐途呢?而全班的同学在“破案”的过程中难免可能会经历被怀疑、被搜查、被“侦讯”、被举报的种种龌龊,而从“抓到了‘小偷’,正义战胜了‘邪恶',坏人一定会有坏的下场”的结局中真的获得了正面的价值观吗?这个假设存在的正面价值能够对冲掉那些由此而生的负面吗?我想,这恐怕是个多输的局面吧。(未完待续)
(接上)那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并处理问题呢?我们做一个设计:开一场临时的特殊班会,由丢失物品的孩子对大家说点心里话——我非常喜欢我的那些失物,我知道你肯定也喜欢,也许你只是想玩几天就还给我,也或者你不会还给我了,那就请你好好待它。无论如何,我都选择原谅你,希望你也能原谅你自己[微笑]我也还会画出新的更棒的漫画,也许还得感谢你把旧的拿走了,新的漫画依旧欢迎你和我一起分享——大意内容可以如此,需要引导孩子真心理解。如果这样做会得到什么呢?当事的孩子学到了宽恕与成全,并有了画出新作的机会,懂得了任何事情都可以有积极的一面。“窃取”的孩子,幸存了尊严,保全了“名誉”,但也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还会非常感激失物的孩子,也许还是一段美好友情的开始。而全班的同学呢?一定也会由此获得更为正面的价值——关于同学情谊、原谅、成人之美、胸怀、勇气、分享……许多许多。并且,想必会非常喜欢失物的孩子,今后会争相与他做朋友吧。如此,是不是就获得了一个多赢的局面呢?本来,一个孩子的至暗时刻,旋即成为了他灿烂的高光时刻——这笔与本丢的多么值得啊!他获得的将远远大于他所丢失的!这难道不是一个难得的教育甚至人生契机吗[微笑][玫瑰]@非青—12女9男
如果认为能救“病人”,医者需得有“执业资格”,不可仅凭个例就得出:我经历过,所以可救你的误解。
好的,斟酌再三,作一点推荐吧。如我一贯的主张,家长们先不必忙着去学教育理论,理论是把现实生活的实践抽象出来的“浓缩”结果,对有些朋友来说不是很容易理解,也不怎么好看。实际上大部分的家长除非有搞专业研究的兴趣,是不用读理论著述的,至少不是优先选择。需要(可以)读的时候参考我昨天的建议即可。大部分寻求改善家庭教育的父母建议直接读“现实真实的生活”,在生动的生活中获得启发最有效率与效果。那么从“现实真实生活”的书籍中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什么呢?按优先程度的排序是:一、了解与理解孩子。二、了解与理解亲子关系(教育)。三、了解与理解自己。再三斟酌,对于以上一、二给如下精简推荐,至于三,不太好讲。首推需要认真精读(读中思考、思考再读)的是:《窗边的小豆豆》,是的,就是这本五年级学生推荐读物[耶]我推荐的东西往往都不太高大上[偷笑]这实际上是一本被“错误”推荐的书,首选读者应该是“教育者”而非“被教育者”,书中揭示的孩子的“真相”值得教育者们深入思考。让孩子读这本书反倒要慎重,手懒,你看过就明白了。如果有时间也可以把小豆豆系列的其他书读了,都是真实的故事也很有趣,但这本是第一必读的。其次,可以看看龙应台的《人生三书》系列,对应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亲爱的安德烈》,从书名就可以有所感触。手懒不多分析了。第三,可以看看刘墉(不是刘罗锅[偷笑])的书,不一定局限在他专门谈子女教育的那些《终身教养》、《少爷小姐要争气》,个人觉得他有些散文集中并不刻意地与子女关系的描写更真实。早年看他的书时他的两个孩子尚小,现在都已长大且发展不错,也一定程度地从侧面印证了他的教育主张。好啦,以上的推荐估计够看一阵子了。看完了并融会理解去实践了,你的教育不可能没有改善,如果没有,说明没有看懂。我所推荐的都不是纯粹的鸡汤——听上去很美,做起来很蠢(难),这些都是真实的、现实的、平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来源于此的思考与领悟才是最有力量与深刻的,不惟选书,凡事皆如。细思量,细思量[微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