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共读《论语》,打开智慧之门

共读《论语》,打开智慧之门

作者: 慧言悟语 | 来源:发表于2021-03-19 20:59 被阅读0次

                    李慧香

            今年寒假,我们工作室开展了素读经典活动,关于素读书目,我考虑了很久,既想让大家从中受益,又不至于读起来索然无味,最后确定儒家经典之作《论语》,征求小伙伴们的意见时,皆欣然同意。

            之所以选择《论语》,是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不由自主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思想的智慧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论语》不只是一本关于知识的书,更是关于信仰、心灵的书。钱穆先生曾在《论语新解》中评价:“《论语》一书,乃孔门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毛子水在《论语今注今译》中也说:“《论语》为中国第一书。”可以说,《论语》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绕行的文化经典,更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首选书籍。

            春光正好,说干就干。2月4日拟好方案,2月5日便开始素读,到2月24日,完成第一轮素读,用时20天。元宵节休息两天,2月27日至3月18日,完成第二轮素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一轮不可能有透彻的理解与体悟,经典需要用一生去阅读,去领悟,读《论语》,其实就是在读字,读理,读人。

            一、读字

            素读百遍,不求精思,只求在一遍一遍的阅读中,遇见孔子,遇见智慧,遇见更美的自己。

            第一轮素读,新鲜而兴奋,小伙伴们迫不及待,练读、录音、分享,虽不求甚解,但积累了语料,明辨了句读,初步感知到经典的美好。

            有些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不同,所以生僻字往往不期而遇;由于不求甚解,有些句子不知如何断句才恰当。

            除了教过的《论语》十二章与常用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等少数篇章读起来顺畅之外,有的诘屈聱牙,生疏生涩。通过朗读,积累了大量的通假字、生僻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语料。比如,认识了桓魋、申枨、费宰、廋、襜、踧踖等生僻字,理解了一些古今异义词,如“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中的“偷”,淡薄,这里指人与人的感情而言;“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古代以谷米为俸禄,相当于今日的工资,所以“谷”有“禄”义;“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始,是乐的开端,乱是乐的结束,由始到乱,叫做“一成”,乱是“合乐”,犹如今日的合唱。

            通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辨主谓,通过动词辨动宾,通过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断句,慢慢地有了语感,读出了节奏,明辨了句读。比如,“雍也|仁而不佞”“由也|好勇过我”“古者|言之不出”“孝哉|闵子骞”“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等,当能够准确地断句时,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动听,心里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当遇到阅读障碍时,不由自主地看注释、搜百度、查古汉语字词典,进行求证阅读、印证阅读、释义阅读,或者找相关资料进行拓展阅读。这个过程虽然脚步踉跄,举步维艰,但过程本身充满阅读的魅力。我相信,随着阅读的熟练与深入,会领略到游褒禅山后洞的景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读完一轮,已达10遍,蓦然回首,不知不觉已经积累了相应的文言语料和文言现象。

            二、读理

            第一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大家积极踊跃,好像追逐什么似的,每个人都怕赶不上大家的脚步,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正像孔子所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任何阅读都是复读,都是在原有阅读基础上的阅读。第二轮素读,已经扫除文字障碍,对字音、节奏有了清晰的把握,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喜欢《论语》,越喜欢孔子,觉得孔子已经由神坛走向地面,走进心间,孔子思想的智慧犹如小溪正在一点点流入心田。

            第二轮素读,我运用想象还原法,还原当时的场景,揣摩人物的语气,推测人物的心理,了解孔子的思想。

          《论语》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孔子自学、教人、政治事业与著述事业,表现了孔子的人生观、政治观,以及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4次,“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字也多次出现,从用字频率的角度感受《论语》的核心思想——“仁”。

            孔子是一个最提倡“仁”的人。里仁篇前六章集中提到“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雍也篇中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怎样才能做到“仁”?当孟武伯问孔子的学生“仁乎”时,孔子说,子路、冉求很能干,公西赤很有礼貌,却不肯给予“仁”的评价,唯有评价颜渊时说“三月不违仁”,可见做到“仁”是一件很难的事。当“宰予问三年之丧”时,孔子说三年的时间,你的心里会很难过,因为“子生三年”,父母要抱三年,然后我们 才能“免于父母之怀”,所以父母走了之后,人通常有三年时间没有心情吃好东西,穿好看衣服。如果觉得吃好吃东西、穿好看衣服、去挣钱觉得心安,就可以去做。当宰予说心安时,孔子感叹“宰予何其不仁”,没有一个普通的正常人所应该有的柔软的心,脱离了“仁”的状态。

            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孔子始终保持着天真烂漫和一颗柔软敏感的心,他能够感受到世间的亲情,感受到理想的美好,保持着对其他人的同情,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赤子之心就是“仁”的状态。这种“仁”的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庸之道。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我们做的事情正确时,就符合仁的标准了。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有仁心存在的人,他能够表达对别人的喜好,能够真心随喜,真心为大家的进步感到高兴,为大家指出不足之处,真心表达自己的态度。

            如果我们原本拥有合适的、活泼的、自然的、真实的状态,每天只要生活在当下,行所当行,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够了,不必整日惶恐不安,毛毛躁躁,刻意向外找。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素读《论语》,我们增长了见识,丰厚了学养,增强了对语言的敏感,明晰了价值观,看待问题的角度逐渐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我们素读经典,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自信”!

            三、读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核心,其思想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信仰的体系。通过读《论语》,客观公正地了解孔子其人,正确了解孔子真实的思想。

            一部《论语》,一万六千多字,却包含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无论遇到哪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哲学、伦理学、法律学、世界观的命题,孔子几乎都发表过他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与根据。所以读《论语》,实际是在跟着孔子学价值判断,素读百遍,我们的判断能力会随之提升。

            再读《论语》,品味孔子与弟子以及其他人的对话,提问题的人个性不同,孔子的回答亦不同。问孝,问政,问仁,问君子,问农事等,看似简单,背后却有深广的内容。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阅读中,我发现孔子性格中诸多可爱之处,越发领略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送走一天的忙碌,忘掉一天的烦恼,素读一天的经典,回想一天的美好。本以为“险以远,则至者少”,第二轮素读,大家却热情不减,每天坚持分享。“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共读《论语》,打开智慧之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mb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