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有个统计数据(企鹅智酷的《微信数据化报告》)说,人均每日刷朋友圈的次数是30到40次。这是什么意思呢,假设你一天睡眠8小时,剩下16小时差不多每半小时刷一次朋友圈,真够勤快的呀。这个数据颇为令人震惊。
笔者是一个时常焦虑的人,老是觉得刷朋友圈是浪费绳命。所以在参加某些学习项目时觉得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太差需要关掉朋友圈。但是,在关掉之后总是会有莫名的空虚感。有时候会忍不住手痒去刷朋友圈,发现已经关闭朋友圈了又去开通。如是者两次。
后来,仔细想一想,朋友圈这种东西存在即有它的合理性。又何必关掉它呢!针对目前很多关于朋友圈浪费时间的言论,觉得有必要谈一谈。
朋友圈的定义,是叫Moment,并不是Friend Circle。指的是这一刻你的感受,即指你生活的某个当下记录。
微信的用意本是好的,在某一刻,某样东西触动了你,你顺手记录下来随便写些感想。这些本是很美丽的东西,有时还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想想还有点小傲娇呢~)。
很多人在没有朋友圈的时候曾试着去做一些小事就是要手动保持记录的习惯。网上曾经有一些小故事令人感动,比如,父女两个在同一地点每年都进行拍照留念,直到父亲老去女儿长大,这一张张照片,见证了女儿的成长,饱含着亲情的陪伴。我们在感叹时光飞逝白驹过隙的同时,有一个记录的地方,难道不是更好吗?
然而,朋友圈的性质后来却发生了改变。
首先发朋友圈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记录那些美好瞬间,变成炫耀或者各种晒。然后,朋友圈又充斥了各种微商、段子手、心灵鸡汤、营销号垃圾文章。其次,刷朋友圈也发生了改变。人们逐渐养成习惯,每天刷到几十次而不嫌多。导致各种关于浪费时间精力的抨击讨伐。
一度,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竞相逃离的地方。然而,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冲刷,朋友圈依然绽放,活得多姿多彩。用户量活跃度不曾衰退反而与日俱增。可见朋友圈的魅力或者魔力有多大。
人为什么会疯狂刷朋友圈呢?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另外一个现象,直播没什么会这么火爆?有时候,一个人只是在那里说话聊天,随便哼两句不着调的歌都会有很多人去看去追。
答案很明显,太多人太无聊太浮躁,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
一个时间很值钱的人,不可能有时间去看无聊的直播的(垂直专业的直播不算)。很多人知道,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领域确定成绩,一万小时定律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专注、刻意练习,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安排时间,这种人不可能看无聊的直播。而本身就有事业在忙活的人就更不必言说,以国民老公他老爸举例,从万达微博晒出的王健林的日程表来看,你觉得他会有时间去看直播吗?或许有些闲暇的时间,比如在飞机上的空闲,但这点时间人家恨不得小憩一会,要知道,人家的一分钟都够你奋斗很长时间的。
有一个理论很受推崇,所谓穷人,穷的是钱,富的是时间。富人反之。从这个角度说,穷人就是在时间上富得流油,同时不知道流到哪里去,才大把大把的花在直播、刷微博、刷朋友圈上。君不见,微博上,除了大V、明星、营销号,最活跃的往往都是哪些人?吃瓜群众被这个、被那个吸引,注意力一点点被卖掉,要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出卖时间付出注意力,这是你的生命,却更是别人的生意。
回到专注的话题,如果一个人知道要成长,知道要怎么成长,知道应该把注意力花在什么地方,他也就不会有这么多注意力在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上。
最近这些年,技术日新月异,尤其互联网。一会儿聊天室流行,一会儿论坛流行,一会儿开心网流行,一会儿校内人人网流行,一会儿微博流行,一会儿微信流行,你方唱罢我登场。吃瓜群众像赶场的观众一样,忙着切换场地。也像股市里的韭菜一样,一茬又一茬地被收割,其本质就是注意力被收割。喧闹背后,是各平台的轮番上市,也是各种红利的收割者。比如,微博大V段子手营销号,微信公众号。而纵观全局,这些红利收割者要么本就是线下的大V,要么是努力成大V的专业人士。这些人本身在各自领域就是出众的人,有自己专注的方向和擅长的领域,这些平台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盈利模式而已。你在吃瓜围观,他们在收割圈钱。不同的吃瓜群众,不同的平台或盈利模式,相同的是,你总是被收割者。
由此观之,不痴迷于外在流行的形式,专注在自己的领域,这才是不灭的真理。合理分配时间,把朋友圈当作芸芸众工具中一个普通的平台,休息娱乐的时候去看看,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至于那些深入迷途而不自知者,或者时间上富得流油就想坠入十方世界不想自拔者,且由他们去吧。
综上所扯,朋友圈它只是一项娱乐内容,就像一部电影,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看不看这个电影取决于你,你刷的多是因为你自己无聊。当你认识到无聊,你需要做的是去丰富你的生活内容,充实自己,而不能怪朋友圈什么,朋友圈没有什么罪过。
相反,在我看来。朋友圈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是因为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试想,三五好友,坐在一起吹牛打屁大摆龙门阵,喝点小酒,分享现在的生活、回忆往昔,这难道不是人间一乐事吗?白居易有一首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种温馨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时时都能够有的,朋友圈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氛围。有的朋友,在生孩子在朋友圈发布信息,与大家分享喜悦和欣喜;有的朋友在外面游历或旅游,有了些新的发现或感悟与大家共享。有的人感叹堵车厉害,有的人感叹小区太吵。有的人感叹生意难做,有的人感叹屌丝无聊。这些难道不就是我们平时日常跟好友见面所聊的话题吗?而在生活中,时时能够给你呈现这一情景,你有空时去浏览浏览,关心下大家的近况。或者,你有感想时随便写上两句,让大家知道你的想法。这就是传说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啊!
另一方面,当某个人发布了某条动态之后,大家三三两两的聊着某些事,也未必是关于发布的主题的,这其实就是闲话家常,就好比妈妈准备的一些唠叨。而这些闲话家常,在平时没有特别的事的时候,你并不会专门去找某个人聊。无形中,这又给你们平时增加了某些联系,无论你们是亲朋好友,或者师生家长,或者就一面之缘之人,这些日常的关怀难道不是好的事物吗?
反之,那些抱怨朋友圈花费你时间太多的人,自己应该反思,到底你应该把时间花在哪里?
相信我,一个充实的有事业心的人,或者正在做事的人,他的生活或许非常忙碌,但他也总有时间闲下来刷一下朋友圈,至少我们知道刘强东他也有朋友圈。而那些时间过多,需要反思的人,我想,即便你不把时间花在刷朋友圈这件事上,你应该还会把时间花到其它地方,浪费时间。你可能会用来看电影打游戏,无聊发呆刷微博,看片片。而这些,相对来说,哪一个不是浪费时间。笔者就曾经见过活生生的例子。我坐火车或者动车的时候一般会带本书(一般会带两本,一本技能型的,一本趣味性强的,防止有时静不下心看不进去技能型的书籍)。而有次我边上坐了一个小伙子,上来就是一通长电话,然后在那里坐立不安、左顾右盼,无聊到抓耳挠腮的程度。我在边上注意到,感叹所幸我带书了…我想,这个小伙子不知道为什么不看手机,即便看看朋友圈也好呀,也可以跟朋友联络联络感情,调侃一下基友撩一下妹子,不也可以乐开花么!
所以说,相信我,即便是你不刷朋友圈,你也成不了马云。即便是你刷朋友圈,你也可以成为刘强东或者张小龙。
让你成为谁谁谁的是你自己,让你成不了谁谁谁的,也是你自己,跟朋友圈最多五毛钱的关系!
戒掉朋友圈这事,就好比一个屌丝看到一个气质很好的人,发现他全身的搭配很好(或许出自名牌或许不是),然后就想要是我有钱买一身这样的西装就好,要是有钱买一件这样的大衣我也会很有型。殊不知,搭配审美是一种能力,其它如阅读、教育、阅历,这个人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他现在的气质。只买一件大衣就能拔高气质,无异于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只感受到了一个点,就以为感受到全世界,别痴人说梦了,醒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