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也说读书

也说读书

作者: 陶然_0e27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10:37 被阅读0次

    书,同是一本,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链接了不同的图式,激发了不同的体验和记忆,自然产出不同。

    读,是一个动作,一种方式,其结果是激发了大脑的运转,缝合了自己的过往,然后,成了每一个人所独有的。

    “有一万个读者,便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如是。

    书,不过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作者用“文字”这种符号想传达出的“思想”这种大脑神经活动后的产物。


    读书这事,不是个新话题,或者干脆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事。

    从古至今,不论是名学大家还是如我们这般对书有喜好的人,大多留意或探讨过这个话题。

    而关于如何读书,如何选书,读书方法等题材的书,更是不胜枚举!

    今天借助老师提出的话题,理一理自己读书的经历,也算对自己的读书经历做个总结。

    从小爱书,所以我读过的书不算少。那时候很简单,只是单纯的喜欢。尤其喜欢那些故事题材的,

    每每一本喜欢的书,看个几十遍总是有的。读书的感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享受。

    回想起来,那种读书时刻是静谧而美好的。仿佛手捧书的时刻,这世界只我和书在。

    上了大学,因为成长的迷茫,四年最美好的时光,所读甚少!而工作之后的前两年,同样因为迷茫,依然

    没有读书。真正恢复阅读习惯,是从有了大宝开始的。也是从那时候,关注有关读书的公众号,买了很多

    读书方法和大家推荐、自己感兴趣的书,重新把自己纳回轨道。那时候,读书、买书目的性不强,只因别人说了

    好,或者推荐有哪些哪些益处让自己心动,便掏了腰包。后来整理,发现买了却没读的,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有那么一年,受一些读书方法论的影响,我读书的第一目的,是速度和数量。每每读完一本,都很有成就感,

    觉得自己的已完成书单,又多了一行记录,非常受鼓舞。所幸那年读的书,大部分也只适合这种方法。

    不过,这次经历的好处是,打破了我从前读书的一些理念和不良习惯,不再因为字斟句酌的看每一本书的每一页,导致

    一直完不成读书计划。“目的”和“分类”,开始进入我读书的筛选辞典。

    恢复读书习惯之后,我看的书题材骤变,大部分是比较理论性的。

    比如思维方法,心理学著作等等,几乎不再有小说出现。有那么一次,也想尝试再读读比较风靡的小说,

    想在小说里找找不一样的感觉。结果,读书如同嚼蜡,对现代作家的畅销书失望之极!至此之后,又回到了

    思维、做事、学习、心理学这些行列。在外人眼中似乎无味,在我这里,却觉得有吸收不完的营养。

    记得有那么几次,友人知道我爱书,也请我推荐几本。好一顿翻看自己的书单,好一顿琢磨,还是找不出什么

    可推荐的,才发现像我这种,更喜欢读“费劲”的书的人并不多。

    从接触心理学开始,摸索了几年的读书经历告诉我:书的选择和读书方法的确定都是围绕读书人的目的和喜好来确定的。

    一本99%的人都说好的书,你就是不喜欢,怎么也读不进去,不妨换一本吧!执着在它身上,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

    并让你纠结烦恼,别无他用。但是,但凡涉及“专业”,经典是必读的,并且应该按老师说的,

    百八十遍的读。说来惭愧,至今为止,我并没有哪本书读到这个程度,但我确实切身体会到,一本书,哪怕一个章节,

    读5遍,和读10遍、20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每读到一定的遍数,就好像又登上一层台阶,所见所想便不同。

    而对某些内容,你切身体验过,有过“体悟”,跟只是“感悟”更完全不同。所谓“存言者,非得象者也;

    存象者,非得意者也”,待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已不见得是最初的感受。

    而真正体悟到了,经历了,这些语言才如甘露般贴合内心,才真切了解了其内涵,才“深以为然”。

    读过一篇文章,观点是:读书,就是“缝扣子”的过程——把书里的内容和思想,跟自己已有的内容缝合在一起,之后为己所用。

    读新的内容,先用它调动起自己以往了解的内容,通过联想、整合,修订或完善自己的图式,然后看到

    事物不同的样子,最后组合出自己看到的世界。

    我们每做的任何一件事,无非是让自己更接近本真,接近世界本来的模样。读书,是观着别人的思想,来达成这个目标的更快捷方式。

    只是,没有什么是不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的。总要先纳入自己的框架,再走出来,方有可能是大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说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mt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