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汉水的身世》作者: 袁凌

《汉水的身世》作者: 袁凌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3-04-19 00:07 被阅读0次

。。今日书朋推荐 || 编号:[1590]

。。ISBN: 9787521747591

。。内容简介。。

我需要为她写些什么,记录她悠久的生命和变迁,记录她眼下为整个中国的付出,记录下她是怎样一条伟大的河流。——— 袁凌

《汉水的身世》是一本融合自然、历史、社会、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力作,写出汉水作为一条古老江河的时代感和生命感,关注它自身和它的子民、环境、历史与现实。全书分五章:第一章南水北调的宏图,以作者与母亲河的感情为出发点,揭示汉水的身世变迁和她在南水北调背景下的承担与命运,点明她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二章移民的望乡,看见汉水移民的牺牲付出与生活现实;第三章航道的兴衰,写汉江的航运史,包括沿江水手、纤夫、帆船、码头、商号的变迁,在历史上漕运的地位、与水坝的关联,以及“黄金水道”的未来;第四章“鱼与渔”的惆怅,以长江汉江十年禁渔为背景,谱写献给汉水鱼类和渔民的篇章;第五章河流的清浊,再现河水环保的不易与波澜……五个维度,书写汉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书中细致地讲述了汉水的前世今生及其“子民”的生命历程,并配作者亲摄纪实照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母亲河的深沉的爱与忧,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深切的时代历史责任感以及浓厚的环保意识。

。。作者简介。。

单向街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年度致敬作家、腾讯年度非虚构作家

袁凌,1973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著名作家、特稿记者、媒体人,腾讯书院文学奖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其作品曾获2012、2013腾讯年度特稿和调查报道奖,南方传媒研究两届年度致敬,入选两届《收获》文学排行榜,入选两届豆瓣年度好书、新浪十大好书及华文十大好书等。已出版《青苔不会消失》《我的九十九次死亡》《寂静的孩子》《生死课》《记忆之城》等。

。。短评。。

#

很喜欢这种笔调的把控,在关于具体的人的部分,呈现关怀而隐去自己的叙事声音,是真正好的非虚构。 全书最好的两处文学表达:汉江的血液在北京五棵松地下奔腾,以及,早已断流的河道里,最后一尾大鱼被人抓走。“它看起来并不属于眼下的世界……极度减退的水体供养不了它无法缩小的身体。”读的时候感到不可名状的巨大不安。作为个体的人很大程度是被身处的环境塑造的,并且从环境那里获得保护和许诺;而这种在认知中先于自己而存在、似乎永远稳固的环境,也被纳入了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遭到蛮横地更改。

#

全书侧重笔墨于周边原住民的所想所感,以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反映出汉水的整个变迁。南水北调的影响之下,储水调水功能日益突出后,虽不至飘零的地步,但总感觉作者笔下的汉水已经历太多。为这条古老、传奇的江河所担忧。但是她有着辉煌的过往,相信在人们的重视与拯救之下,也必将重新散发光芒。

#

特稿记者对汉江和南水北调的实证调研,五个部分谈到汉水起源和南水北调、人口迁徙与回流、水道交通运输、渔业、环保等问题。很实务调研,南水北调带来的影响及后果很大,南方为了北方的牺牲。

#

想起曾坐渡船从襄阳临汉门到樊城米公祠,也在半夜3点多在安康站转车的时候到江边溜达。大概从本世纪以来,无论是航运、灾害、地景,江河的重要性都已远不如前。这也算是中国人一种共同的乡愁吧!

#

当时我很难想通一条河怎么会干掉,即使是修了电站,它要么筑坝造一个水库,像岚河和汉江交汇处的火石岩水电站,以后称为瀛湖,因为水面足够大成了一处旅游景点,我曾去划过两次船;要么像老式的引水式电站,只是修筑堰道将水流引走一小部分,到下游某处经由两根很高很长的铁管子冲下,带动水轮机发电,堰道水满时还总是溢出一部分,形成一道瀑布。后来了解到眼下所谓引水式电站的含义,是在山体中开凿引水隧洞,筑起高坝将河水全部引入几公里长的隧洞,到下游形成落差发电。这样的引水,河道滴水不剩。

那时引水式电站还只是出现在岚河下游,相邻的岚皋县地界,岚皋县确立了小水电为支柱产业,引进了浙江人投资。但当然,上游的落差更大,建造起来更为方便,因此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渡船口电站是建成的第一座。

在山里打洞这件事引起了乡亲的议论,会不会打坏了“地形”,带来运气上的变坏。当然,他们没有想得太多,接下来几年时间内他们还有工做。黄白马出口半坡的龙洞干了,十几户人的吃水成了问题,最后电站老板只口头同意补偿3000块。至于坡底的大河,它的存在与否,似乎不是那么重要,虽然夏天孩子们喜欢去游泳,虽然大人们偶尔也喜欢吃鱼,还有一些人喜欢钓鱼。再说这是政府扶持的产业,环保局都通过了,普通老百姓能管什么呢?

因此这一天到来了。“除非大河里水干”这句往往在定情或决裂时赌咒的谚语,就此实现了。没人再用这句话赌咒。

从那一天开始。我忽然感到大河和我的关系不一样了。我知道下游的松鸦电站正在修建,它的水坝紧挨着渡船口电站的出水口。一旦建成,从黄白马到两县交界的整条岚河就要埋入地底了,连同水中所有的生灵。

在大河旁边,有我很多的不能重复的记忆。我知道大河的很多事情,关于它的水、它的鱼。

引自 鱼的记忆

#

家乡在钟祥,上大学、工作在武汉,爱人家在十堰。看完这本书才发现,十堰是汉江上、中游的分界点,钟祥是汉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从小爱吃汉江里的鱼,但是从来没想到,汉江不仅串起了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和婚姻,而且有着这么波澜壮阔的历史。比如唐朝时从岭南进京,路线居然是湖南零陵-湘江-洞庭湖-长江-汉江-襄阳-秦岭-西安(长安)。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提到了柴湖移民和本地人之间的矛盾。我属于本地人,从小听说过很多移民的霸道。看完这本书,我知道他们来自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是1958年修丹江口水库移民过来的,刚开始条件真的太艰苦了。所谓的霸道,也是因为移民整体的弱势。

#

王耀福是住在东头城墙里的菜农,他回忆那次先是下了三天大雨,下午三四点时眼看着水从东堤外漫上来了。东关城外向来是安康洪水的重灾区,这里地势低,没有城墙堤岸的保护,下游不远处又有黄洋河注入,一旦两条河同时发水,涨溢的汉江水到此受到黄洋河水的顶托,形成巨大的回水湾,将整个东堤外卷入其中。那天的江水涨势很猛,“十来分钟能涨十公分”,看着吓人,人们都往回跑搬家。到了傍晚七八点钟,大部分的老人、妇女、孩子都转移到地势高的新城,只留下青壮看家。有些老人却不想离家,因为汉江400年来没涨过足以冲垮城墙的洪水,他们不相信这次会例外,再说上游还有新修的石泉水库调蓄。他们只是把家什和自己搬上了楼,坐等水退。八点多水平了东堤,先是细细一线黄水流下,越流越多,忽然东堤决开了一个喇叭口,王耀福和留守的人们赶快往南逃跑,前脚跑后脚水头就跟着上来了,事后知道东堤一共决开了六个口子。水是从东往西倒灌,跑到老城门洞子内的山坡上,看到水涨到城门洞跟前,天上地下一片漆黑,甚至也没有哭喊的声息,只有洪水低沉的汩汩声,整个老城淹没在黑暗死寂的汪洋中。陡然之间,东边天空升起火球,传来巨大的爆裂声响,离王耀福和伙伴们避难处200来米远的电石厂进水爆炸了,“那会儿人最害怕,感觉命保不住了”。火球一股股冲上天空,王耀福借着火光看到被水打了的草房屋顶在漩涡中漂起来,滴溜溜地旋转,有些房顶上还有人,树上也有人,事后从电石厂附近一棵大树上救下来十多人。房顶上有些是不想撤退的老人,他们的经验这次失了效,屋顶旋着旋着散了架,人就被洪水卷走了。有一家是三口上了屋顶,水冲倒屋子后11人被卷走,只活下来年轻的兄弟俩。另外,有些人按老办法扎了排子,全家四五口上排子等待水退,东堤外年年被淹,人们都是这么应付,不料决口的洪水正对着房子,连房子带木排都卷走了。王耀福的一个姐夫不肯撤离,睡在楼上,水来后他想出门,洪水把东门顶住了,幸好房子开有西门,他奋力把门砸开,被大水一裹而走,冲到后面体育场爬上一棵大树,半夜遇到一个年轻人划排子进城找家人,家人没找到把他救了。王耀福在学校操场打地铺挤着睡了一夜,天明忙着回家查看,老城水还有十几米深,几个人用漂浮的木板扎了个排子,慢慢在水上划回去,用杆子探下去看水底房子还在不在,没有探到,他新盖的二层砖混楼房在洪水中就此消失了。更不用说那些土墙的老房子,见水就倒。王耀福把木排拴在附近一棵大树上,在房子地址附近守着,等待水退,下午两三点东堤外油库又爆炸了,原因是水面上漂了一层油,有人在水上捞东西,抽的烟头丢进水里,引发了爆炸,烈火点燃水面又引爆油罐,火光冲天,油桶飞上天空,就在离王耀福五六百米的地方,感觉热浪扑面。很多人烧死在水里,其中包括王耀福的一个朋友。王耀福极度恐惧,火焰顺水面延烧过来,他划回老屋经行的水面上也有油污。所幸水慢慢往东边退下去,含油的水没有流过来。到处有人喊救命,水面全是人头和杂物,划子都划不动。东关蓄电池厂也被淹没,有一种炭灰在水上漂浮,形成黑水层,在水里的人都被染成漆黑。

引自 稀缺的血液

王耀福一直在划子上待到天黑才上岸,当天半夜流传一个谣言,说上游刚修起的火石岩电站大坝溃决了,所有的人又都往更高处山上跑,哭喊吼叫声响成一片,闹腾了两个小时又回来了,实际上火石岩电站当时尚在修建,并未下闸蓄水。第二天一早,王耀福找了辆三轮车回去捡拾东西,沿途看到死尸,牲畜尸身都胀圆了,水面和地上是百样的漂浮物,王耀福把老屋里要紧的东西装了一车运走,把水泡过的铺盖也拿走了。大部分人没有车只能捡回点细软。很多天里王耀福和众人一样只能吃直升机空投的压缩饼干,当时还没有瓶装矿泉水,人们到处找水喝。幸运的是,他总算保住了新房坍塌后遗留的建筑材料,一个月左右之后,政府给每家受灾户发放了几根竹竿、几捆芦苇秆、两块牛毛毡,让大家搭棚子,王耀福一个人住在搭的棚子里看家,守护码放的建筑材料。直到一年之后,政府补贴了几百块钱,王耀福终于重建了房子,不过只修了一层平房,“再往起爬”。过了很多年,又给平房加了顶子。事后王耀福知道,自己所在的蔬菜生产队淹死了几个人,北堤脚边一个蔬菜队淹死了十余人。洪水带来的创面很难短时期内复原,四年后我来到安康上高中的时候,洪灾的遗迹还历历可见。老城里还有漩涡淘掘出的深坑,广场上有从洪水中抢救出来生锈的篮球架,我还在路边摊上买到一本洪水浸泡过的《昭明文选》,大字本的书页上清晰地刻划着深浅交界的水线。

引自 稀缺的血液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相关文章

  • 想和大自然这位母亲说一声:对不起

    最近在看一本袁凌写的书《青苔不会消失》,今天看到“汉水的祈祷”这个章节时,“虔诚仰头”,“面对乳汁的姿势”,对自然...

  • 《生死课》epub+mobi+azw3+pdf

    《生死课》epub+mobi+azw3+pdf 豆瓣:【恭踪号:资源馆】 作者:袁凌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

  • 凌夜的身世

    凌夜其实是末影皇族的公主,她本名不叫凌夜,而是末夜 当年的末地,是由三位长老管理的 其中一位便是她的父亲,她还有一...

  • 《丝萝语说序》

    丝萝语说序 文/袁鹏 戊戌狗年,汉水之上,清风徐来,万...

  • 《世界》袁凌

    《世界》中,主人公是在矿难中失去双眼的男人刘树立,他本打算继续出去打工挣钱为小儿子娶媳妇,失去双眼后只能待在家里,...

  • 藏头写着玩,武汉加油

    武剑飒飒,斗气凌; 汉水悠悠,振风铃; 加权当代,黄龙腾; 油​旺灯燃,众志成。

  • 五律 逝岁何其速

    逝岁何其速,匆匆又暮年。 芳华皆化土,俗客怎成仙。 汉水芦秋染,蓬山蝶梦牵。 徒悲身世促,无计待桑田。

  • 逐梦兰凌 ——人生的第一本小说

    引子 五虎山麓,汉水之滨,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兰凌,解放前叫兰凌镇,解放后改兰凌市。两千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代一代...

  • 《青苔不会消失》袁凌

    人性的复杂、多面 、立体,你不知道的地方依然有很多事情在发生,默默发生,活着意味一切,光明与黑暗并列前行,社会有很...

  • 《青苔不会消失》:为卑微的力量,作无声的见证

    ​《青苔不会消失》的作者是袁凌,一名记者,陕南人。这本书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个部分。 这本书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水的身世》作者: 袁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ne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