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虑其实每个人都有。
网上有一段子:
放假第二天,我在菜市场遇到了老王。
两人一打照面分外尴尬。
因为他应该在马尔代夫,而我应该在巴厘岛。
段子所隐喻的,是当代人在家中坐,朋友圈的自己就已经周游世界。
由此,你能看到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朋友圈迷惑剧场。
01
相信你一定看过类似打脸朋友圈。
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总有那么几个掺杂在真正旅游的人中间。
他们拿来网上各种旅游照,辅以精心设计的文案,再花上十来块钱修改下朋友圈定位,就能轻松在家打造出旅游的假象。
在某电商平台上,修改朋友圈定位的服务屡见不鲜。
只需花上几块钱到几十块钱,商家就能远程帮你使用外挂修改定位。
除此之外,部分商家还会提供了一些文案照片视频等等素材,帮你轻松打造逼格满满的朋友圈。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月销售量还都不低,多数都能达到上百笔的销量。
透过这般魔幻的场面,总能看出藏匿于当代人身上的毛病:爱炫耀。
浮躁的时代下,你总能发现,人们越缺什么越爱炫什么。
那些买来的素材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以至于你总能在朋友圈看到:
今天张三炫了宝马车钥匙,明天李四炫限量版的LV,后天王五炫了套海景房......
以此,他们就能轻易获得一票人的称赞和羡慕。
只不过,为了更加长久地吸引别人的目光,他们得用无数个谎来圆这一个谎。
欲望的潘多拉魔盒就这样被悄然打开,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然陷入怪圈当中。
而他们所做的,不过是耗费更多的精力与金钱来满足愈发膨胀的需求。
02
当内心需求得不到遏制,便会裂变出不同的岔口,相同的是,都叫歧途。
在我上大学那会,认识一个很潮的女生,从口红到衣服到包包,几乎用的每样东西都比同龄人的高个档次。
那时苹果手机还很火,每当出新款,没几天她都会换掉旧的。
每天,她都穿着一身名牌进出课堂,包包也会经常换。
而班上好几个同学都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猜她今天会穿哪个名牌。
那时大家都很羡慕她的家境,都以为很富裕。
可后来同宿舍的人却发现,她的日子过得比谁都拮据。
日常用品都是买最便宜的,吃饭的时候通常只点一个菜,为了节省吃饭的钱,她还买了个小锅,买点挂面就能吃上一个星期。
每次别人邀请她出去玩时,她都要考虑出去得花费多少,多数时候都是拒绝。
时间久了,大家才知道,原来她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那些名牌什么的都是她花光了她所有的生活费,不得已才缩衣节食。
有时她自己也会过得难受,但每次穿上名牌,背上包包,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又会觉得一切值得。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不少人的影子。
很多人看到别人背上名牌包,不惜透支工资都要买;看到别人到处旅游,不顾自己银行卡余额也要跟风;看到用着新款手机,刷爆信用卡也不能拉下......
畸形消费蔚然成风,除了满足暂时的欲望,剩下的只是无形增加的压力。
可悲的是,耳濡目染下,小孩们也开始跟着相互攀比。
今天你买了新球鞋,晚上回家我就跟爸妈闹着要买;明天你爸妈开车送你,我也要要求爸妈开着车来接送......
久而久之,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着没有必要的账单,而这些人都得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不仅给别人带去困扰,自己也会疲于奔命。
03
为什么人们哪怕麻烦,也愿意耗费不必要的精力来营造光鲜的人设?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只要身处社会,我们就会在意别人的眼光,只不过有的人过分在意,才有了很多迷惑行为。
不同身份,在这个社会受到的待遇态度也不一样。
对于有钱有权的人,人们总会在心中打上个较高的分数,反之,人们则扣除不少的分数。
不管什么时代,世人都深谙此道,以至于总想着转变自己的身份,来获取他人的关注赞赏,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虚荣。
确切地说,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焦虑,这也是人类的通病。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往富人身上靠,但争破头皮都没能碰到门槛,渴求没能满足,焦虑自然应运而生。
电影《谎言》里就讲述了一个用谎言营造人设的故事。
女主生活再贫民窟,是一家美容院的护士,很穷,但却一直疯狂追求中产生活。
她用谎言把自己包装成了富人,去看房看车,到百货超市买家电,逛豪华商店,专挑最贵的买,但每次都在支付前以各种理由取消订单。
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她编织了自己家庭优渥,弟弟是大学生,父母在海外。
在家用一次性化妆品,在外用着大牌化妆品,甚至偷高档的衣服去到处炫耀。
然而,谎言总会破碎的一天。
故事的最后,谎言被悉数揭开,她丢掉了工作。
有天外面大雨倾盆,她穿着偷来的衣服淋着雨,姐姐不给她开门,去警察局借宿被拒绝,妈妈也将她拒之门外。
最后她找到男友,当男友以同样的谎言欺骗他妈妈时,她突然崩溃了,说出实情后遭到男友妈妈谩骂,悻悻离开。
纵观女主生活,你能发现,她对自己身份有多焦虑。
试图通过各种谎言来掩盖自己穷人的身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自我形象的打造中,渴求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可最后,残酷现实把她打回原形,她依旧没能改变自己现状,甚至现有的东西也都开始幻灭。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身影,一边为自己的身份焦虑,一边拼了命往上层挤。
而这个互联网时代,亦给我们的焦虑添油加醋,我们轻而易举就看到身边无数成功的精英,无形之中给我们制定了成功的标准:
名牌一身,有房有车,花钱自由。
真正能实现的人少之又少,可这个时代,总能给我们制造有很多人都过着这样生活的假象。
很多人能力不副,对自己却有过高期望,心里自然产生巨大落差,才有了无数荒诞的行为。
04
或许你会觉得身份焦虑离你很远很远,可实际上,你却没发现,我们有时发朋友圈会挑好看的照片,有时会p一下,看到身边人买房买车,也会焦虑自己什么时候能买上。
其实每个人都会对自己身份境遇产生焦虑:
在别人眼里,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我们都希望能在别人眼里营造一个“我没有被你们拉开差距,我过得很好”的印象,以此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尊重。
而这些身份焦虑还会随着你身份转变而产生新的焦虑。
穷人会苦恼着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变得衣食无忧。
百万富翁会挠破头皮想着怎么才能变成千万富翁。
说到底,人类的欲望永远都不会得到满足,所以无论什么人,达到怎样的身份,时间久了一定会开始焦虑,期望着获取更好的身份来满足自己。
以前我总觉得身份焦虑所带来的必定是坏的东西,但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就像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的那样:
“如同所有欲求一样,对身份的渴求有其效用:能激励我们竭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卓越者,然而,同所有欲求一样,过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自己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身份焦虑,没有必要视其为洪水猛兽,这都正常。
但也不该过分放大别人对你的看法,你想法设法要获取别人的关注,可到头来你会发现,不在乎你的依旧不在乎你,甚至会因为你那些荒诞行为而感到厌烦。
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真正问过自己,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想走什么路,要成为怎样的人。
只是在一片舆论声中,耗费自己无数精力来活成别人眼中想要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真的会过得很累。
我知道,我们都很难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尤其是在当下浮躁的时代,别人的目光甚至成为衡量我们这个人的标杆。
可我也知道,你永远无法获得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尊重,在这个人眼中你的价值千金不易,另一个人眼中你可能就是一文不值。
所以,与其悦人,不如悦己。
把那些花费在营造自己光鲜外在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上面,激励自己向前,做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事情。
当有天,你的内在足够强大,那些你曾经想靠营造光鲜人设来获取的东西,都会纷杳而至。
而在那之前,你也一定要记住,通往罗马的道路千千万万条,总有一条适合你,但你也并不一定非要去罗马。
就像阿兰·德波顿所说,世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过好小日子,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够让旁人羡慕上好久。
参考资料:
1. 《花10元就能改朋友圈定位?微信官方回应了!》澎湃新闻
2. 《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
3. 《谎言》
/今日作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