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是在隐喻没有关注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惜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干这种事情。
《超自然》、《反脆弱》、《灰犀牛》、《随机漫步》等等,这些书相比大家都耳熟能详吧,很多人也一定买了,同样很多人也就仅仅止步于买了而已,买了之后这些书就仅仅放在书架上,能翻开看一眼就很厉害了,能读三五页那就更是了不起了。
罗振宇的《得到》,大家一定都熟悉。很多人也订阅了一大堆专栏吧,我身边有个朋友竟然在《得到》上一年消费高达20万元,所有专栏全部订阅一遍,深怕拉下什么知识自己没有“吸取”到。但是真正打开专栏并且能只字不差的阅读的人有多少呢,很少吧。
学英语,或者学历史或者学习其他什么知识,大多数人还是虎头蛇尾吧。这是为什么呢?
减肥,或者健身这个就更有意思了。有次和健身房老板聊天,才知道大多数人只是在购买健身卡的那一天出现过,之后就再也没来过健身房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上面这些现象呢?
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关注或者说认识不足。
我们应不应该买书,买什么书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哪一块有欠缺,需要补充。而并不是那本书今年买的特别火,我们也要跟风去买一本。如果你购买了与自己知识框架不相符的书,其实你是很难读懂这本书的,你会发现明明没个字都认识但就是读不下去,这是因为你的知识框架还不足以支撑你读这样的书,你需要从简单入手去完善你的知识架构去。
买《得到》也是如此,很多人买了不看,同样是因为别人说好,自己就买了。买了之后却发现再也提不起兴趣去每天阅读,就是因为你不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出发,你没有考虑你自己的知识体系缺乏哪一块,你需要补充哪一块。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哪一块“足够重要”,需要你及时补充,如果对自我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认识,你只能瞎买一通,同时没有对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你很可能也不经常仔细阅读订阅的专栏。
学英语,健身等等,其实本质都一样,你需要对自我有个清晰的认识,知道自我最缺的是什么,这个东西的重要性怎么样。在这样的基础上,带着“自我”的目的去做决策,你才能觉得这些“决策”确实对自己是有必要的,你才能去执行。
好了,你认同我的观点吗?留言说说你的理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