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上新课了,带着些许的兴奋,准备要将昨天认认真真备好的课给孩子们上起来,心中有一些小期待,期待着有什么不同,却也带着一丝丝的不自信。
毕竟放假这么么后,课堂上孩子们反应没调过来,上课氛围还有些很闷。所以我们在讲古诗审美的时候,是否还是无法带孩子们去领略那诗中的美?二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老师有时候担心学生听不懂,会逐字的去解释诗中内容的时候,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课堂氛围呢?灌输式是肯定有的,讲授是是主要的方法,那么为了让课程稍微的能够赶上进度,我尽量的用自己认为稍微能够让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学习积累知识。只是一旦涉及到要孩子们掌握知识,我们老师的心就变得稍微功利了一些,没有这么淳朴地带着孩子们纯粹去欣赏一些古诗的优美,上完课后觉得浪费了万里兄和杜甫兄的美诗。
回想起之前去深圳东南教育看名师的课堂,内心不禁感慨,名师是怎样才拥有的激情,怎么积累的底蕴,才能够让孩子在享受中学习呢?那如果我们这些稍微平凡的老师也想要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又需要如何去做努力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记得我小的时候很喜欢一些老师的课,那个能让我们不知不觉就下课的那种最高境界的老师的课,那些老师让我喜欢的五体投地……教书教到第6年,在内心深处有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的课也能让孩子有一些美与乐的体验。
总而言之,这一些课堂上的感觉是靠老师主导学生配合的,我们老师如果在人格魅力够强大,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够和谐,那么再加上一些精心的备课,其实课堂上还是可以挺和谐的。继续将备课工作做到位,将一些难的知识用一些可以更活泼生动的方式来呈现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还是很需要一些无意注意来进行调整的。持续性的注意也只能维持20分钟。
继续努力,和孩子们快乐度过每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