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桌面的App里有一个App长期不用了,但却一直不舍得删去。虽然已经废弃使用将近一年之久,年费也已未交n个月,直到手机内存空间严重预警。
于情于理这样闲置着的App在手机内存空间不够的前提之下应该毫不犹豫的卸载掉算了,更何况又无费用牵扯。关键是也唯有这个App在删除又重新下载时,所有之前的记录包括踩踏的痕迹都一如既往的存在。按理在权衡过它的重要性一定在支付宝、淘宝、滴滴、钉钉这些功能性的App和对于自己的精神填充不能少了的简书、樊登、音乐以及孩子需要上课学习听故事的App之下。可是却在每天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删除着微信聊天记录的基础上也不愿意卸载。在删无可删时甚至把手机自带的地图功能卸载掉了,从而导致导航无法进行而复再下载地图功能。
它就像是那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每次手机提示内存空间不够时,总会在它面前停留几秒,然后却又咬咬牙移开。直到有一天把照片中的视频精简了再精简,因此它便可以名正言顺,大摇大摆地存在着。
废话啰了一箩筐,却仍未亮明它的身份。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它也是可有可无的,即便是拥有了它,利用率也是少之甚少。对,那是因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演唱家的同时也创造了音盲。大多数的人因为在这块区域的盲感而不喜欢接触。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也缺少很多的忠实的围观者和听众,与其听他人撕心裂肺的乱吼一气不如麻一圈、喝一杯……因为兴趣,所以也许这个App的粉丝和安装量也只超一千万之多,而实际的流量使用率估计过半也已甚欢。
像我这样的曾经也在此平台发表过“成名作”的忠粉却也已经闲置不用那么之久了,可想而知它的回粉量。不断的看到提示你的好友某某加入了…等等的字样,却半天没看到一首成名曲发布,想着此友又是来过个场的,为此App的推广做个贡献的。而动态里始终也就是那个推广话筒的微信友人始终如一的更新,和有佛教信仰的姐姐的持之以恒的清唱,夹杂着那些热爱唱歌的三三两两的一听歌名就并无兴趣的歌曲。最近还多了很多的广告,什么作业帮、什么画画的、什么阅读软件等等,让人顿感它的被商业化了的无趣。
下拉n条信息也无法觅得曾经关注过的友人的更新内容,而自己也已失去了当初安装时的情绪饱满的激情。从此鸟无更新!
其实它是一个不错的平台,无关于唱得是否好听,自己兴致上来了,就可以扯开喉咙高歌一首,如果不去关注他人对你的收听率,那么似乎也感觉那只是自己宣泄的一种途径。但是在现在这个互动式时代恒量一个App的有效或好坏那必须要去看它是否有相互关注相互点赞相互沟通的功能。某种意义上,这似乎已然成为了一个小范围的空中社区平台,将那些喜欢唱的人,热衷于唱歌的人紧密链接在一起。试问如果你的领导或客户在此嘶心裂肺的高吼,你要是不点个赞,拍几顿马屁,那显然就显情商太低。
当然开发商也是费劲了心思来开发这个软件的,什么录音棚模式、KTV模式、剧场模式等等,歌神模式似乎是最新植入的。至于带练部分的气泡音还是喉咙发音或声带发音,是唱男性音还是女性音,亦或者C大调的下加一线上的高音还是……对于一个仅仅只是宣泄一下情绪的唱者仅仅只是因为某一天朋友心血来潮时发你的一首他的“成名曲”而加入。结果也在那个空间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嘶吼起来。于是乎便去关心收了多少鲜花、是否在排行榜中的第几名或者是否掳获了多少迷妹,获得了多少的听众量。
一个被自己都闲置了的平台,再无更新,因此也便没有了熟悉的脚印。除了那些个想获得相互关注的唱者的踏足和一朵小玫瑰的贡献,便再无踪迹可觅。于是乎,真的开始考虑,要不要卸载了这个不再使用但却占了手机一定存储空间量的App。
可是却在不知名的某一天无意识的碰触了听歌记录按钮,熟悉的朋友们的歌便一首一首重新自动的播放起来,便又打消了卸载的想法。亦或是听着自己曾经唱过的那首《四月天》往事便又涌上心头,虽然再听时难以入耳。
呵,我这手机端的想删却又删不掉的全民K歌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