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安静等待,好好睡觉;
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
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回忆快乐的时光;
多读书,看一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以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干完。
《人间清醒》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的散文精选集,是作者对人生往事的深情凝望,也是七十多年生活智慧的总结。
人生皆是这寻常岁月,一个人的人生放在这世间什么都不算,但我们的人生对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似暖阳清风,寻常平凡却又不平凡。
文中的故事,多来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从内容上来说极为稀疏平常,少了些戏剧冲突的引人入胜,但也正是从这份对平淡生活的记录和感悟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进取、对家庭的责任、对精神世界的捍卫。
他更像是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长者,对读者时时提点,谆谆告诫。只是这份朴素真诚的情感,现在的年轻人怕是很难静心读不下去的吧!对于他的书,作家自己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
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按照主题,全书分为五章,分别是“人生是一半蹉跎,一半柔和”“岁月漫长,我们从未渐行渐远”“他们经过我的时候”“心安即是天涯”“人生是一半清醒,一半释然”。有对于贫苦童年的回望,对于至亲家人的缅怀,有对于匆匆过客的侧目,更有对于人生归处的思忖。
作为知青文学第一人,梁晓声的作品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比如,在《初恋杂感》一文中,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在特定年代中,被一种荒谬的道德原则规范制约下的纯真爱情: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只有那一次,我们隔着一个房间,在晚上差五分十一点的时候,大声交谈了一次。我们似乎谁也不会主动接近谁。仿佛有谁暗中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使我们不得接近。亦不敢贸然接近。但正是这种主要由我们双方拘谨心理营造的并不自然的情况,反倒使我们彼此暗暗产生了最初的好感。
时代背景的桎梏,拆散了许多深深相爱的青年。加上命运的起起落落,年轻的爱人终究渐行渐远,天各一方,失去了最初的交集。
在情爱方面,一代知青是失落了的。对于当年的我们,政治荣誉是第一位。情爱不知排在第几位。
但每每读到那个年代的故事,却无不为纯真高尚的爱情而动容。如今虽然有了随心所欲去爱的自由,但诱惑也委实多了些,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少了一分敬畏和纯粹。
令我尤其感动的是,十年之后,初恋的来信混杂在读者来信之中,这一峰饱含深情祝福的特殊来信,却唯独少了地址。深埋于心的克制正是出于对爱情和爱人的尊重。如此一来,最美好纯粹的爱情才得以在记忆中完整地保留下来。
所谓积极的清醒的人生,无非就是要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已经找到,确定不移,心无旁骛。而心无旁骛,则首先要从眼里删除掉某些吸引眼球的人生风景……
在机会和选择琳琅满目、唾手可得的时代,作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做减法的重要性。
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倒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
在《我如何面对困境》,作者更是表现出十足的谦逊。虽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但作者却一再声明“我的人生至今为止,实在是平淡得很,平常得很,既无浪漫,也无苦难,更无任何传奇色彩。”
面对所谓命运,我从少年时起,就是一个极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我对人生的憧憬,目标从来定得很近很近,很低很低,很现实很现实。做好自己在现实中首先最该做好的事,哪怕在别人看来最乏味儿最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事。
“清醒”是本书的题眼。但品读下来,你会发现,梁晓声式的“人间清醒”,其实有别于当下年轻人口中犀利深邃的世俗洞见,反而是一种最浅显朴素的人生态度。因此,有人将他他的创作风格归纳为“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我认为也是十分贴切的。这恰恰是我们个性张扬,充满各种声音,自诩通透、豁达、智慧的这一代,缺少或容易遗忘了的最简单、朴素的准则和教诲。
在听过不少大道理之后,我常常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认识,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其实不需要多么高深宏大的见解,最重要的真理往往存在于最简单朴素的道理之中,如果能将其中之一二奉为不可逾越的终身信条和准则,就足以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如此,也不失为真正的人间清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