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曾好好的写过一篇文章了,大多时候都是随便寥寥的记上几句当下的感受。工作这么长时间以后,发现自己对生活的趣味开始不再那么敞开心,心里多的是寂寥无味。也并非不愿意写,而是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写,也总是出现写着写着自己都不知道在写的是什么。以前上学那会儿,老师总说散文形散而神聚,可我写的文章总是形散神散,毫无章法。多被老师称赞的大多在于立意较高,其他也无大多可取之处。不过当时还是蛮酷爱读清玄先生的散文,总觉得韵味非凡。清玄先生的散文,总是在细小生活处见人生的哲思,轻快又不失底蕴,不堆砌华丽辞藻,也不像他人浮夸造作。今天读杨绛先生追忆一家三口的文章,亦是有这样相同的感受。自是轻快的家常琐事,并无甚大起大落的造作和小说戏剧般的冲突矛盾,却蕴含着满满的温情,以及对于已逝家人深深地怀念。
此前,并未拜读过杨绛先生的作品,多是听人常说起杨绛先生的才华。而如今读了其作品,自是能深深的感受其才华的洋溢以及温暖而饱满的灵魂。作为旧中国与新中国交替年代出生的女子,杨绛先生不像其他女子一般只懂相夫教子,也不只为他人而活着。更多的是充满着独立女性的追求,但又不失温婉,一词一句,一言一行饱含温情。纵是用尽我所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她的才华,也毫不夸张。当然,我自是一般人,也无太多高雅可言,可仍不免有此冒昧之感触。
在《我们仨》里面杨绛先生所写的自家的那些三三两两的小事,毫无造作就像是平常人家一般,但却又比很多人家多了一份饱满和温情,这样的家庭生活真是让人向往。其和钟书先生在英国留学时虽是有国家资助,仍旧也是较为窘迫,更是杨绛先生自己更是没有钱去交学费。然其依然没有放弃,自是自己去参加学校的免费课程,以及自行主动阅读,也不曾有过多抱怨和不满。反而让其和钟书先生更是看明白所谓读书转为学位的意义价值太低,为学位而读书自是有太多的限制,反而无法让自己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更喜欢的事。然想到这里,我们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大多冲抵着这样的无奈,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花费大量的精力,即便如杨绛先生和钟书先生这般,也无法躲避这些常人所面对的种种不喜欢。可即便是遇上较多他们这般的不喜欢,但一旦承诺,便也是认真努力践行其言,自是言行一致,让人钦佩。
书末一段写到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煤气中毒,差点身故的事情。让我也是感慨较多,想起当初刚上大一那年寒假,去一要好朋友复读处玩,烤火时也是门窗紧闭引发了煤气中毒。自己在当初其实并无太多感觉,硬是身体自我本能的反应,想要出去透透气,而刚走到外面阳台之后就晕倒了。整个过程,自己毫无任何记忆和感觉,只是醒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躺在床上。如今想来这件事也还是历历在目,但却也如波澜不惊。但细数过去生活,发现自己总是那么幸运,太多次与死神擦声而过,终是上天眷顾让自己每次都能有惊无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说句真心话自己也确实非常渴望有一个像杨绛先生和钟书先生这般的家庭生活,彼此相偎相依,互相支持。然而如今社会的变迁又是这般的快速,让人真心难以找到自己在这其中的角色,也难以放弃当下的那些包袱,坦荡前行。自是太多伤口,却又不懂如何疗愈,总是期待有人能拯救自己,然其内心又深深知晓,这世上唯有自己才是那个真正可以拯救自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