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从来都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可以在某些时候可以变成优点的东西。"这句话是我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的,当时我的的确确陷入了"自卑与自信"的沼泽里,无法逃脱。
这句话前期我一直不认可,而至于到了后来,当开始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时,才发现这样的话不无错误。
(一)
在宿舍这样一个集体生活的场所里,除了八卦聚集地以外,也可以是比较与争端的"事故现场。
" 当我的宿舍有一天出现的就是很意外的"是各个同学家中的收入问题。"
有个宿友家中是农村的,一个月收入不高,她上学也有申请助学金,人挺好,在宿舍里也常常会聊到家里的社会能听到土地啊,粮食啊。
老实说我并不是歧视农村人,而是在我所处的城市化社会里能听得到这些较久远的词语我很惊讶。
另一个宿友父母职业工资都不是太高,当谈到家中房子是买的啊,租的啊,贷款啊,总是会引起类似于我这样的人的共鸣。
但在这种的看似和谐的共鸣下,当有个人插话说:"我其实真的不明白你们家都是怎么过得,都满足不了我们家的消费。"
气氛瞬间冷了下来。 涉及这种有关脸面与尊严之事就算平日来亲如姐妹也会暗生怨言。
但其实真的还怪不得这位宿友。 人家家中的确条件不错,算的上小康家庭。平日里的生存资料消费也可以稍稍转变成发展资料消费,而我们呢,真不是故意寒碜自己,而是真处于生存资料消费和发展资料消费里拧拧巴巴过不去。
我想说在这有比较,自然有人心理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我们可以称之为"自卑",这是一种不完全彻底的自卑,逃不掉,也藏不了。
(二)
我以为我是经历过这种自卑无无数数次,所以已百毒不侵的人。
但实际上,并不,当我从至亲之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时,发现原有的强大防线瞬间瓦解。
记得不久前我花了几百块钱买了样护肤品,本来只是想买来舒缓皮肤的,但可能因为原先的护理不到位,导致我使用了一次便出现了状况。
当时是十分惊慌,生怕毁容。后来与父母谈起此事时,母亲就问我购买的原因。
我说:"因为想买,而且有同学……"
当我才讲到这里,我母亲立即板起了脸色:"我就说你怎么会无缘无故买这些,你同学是你同学,你们家庭不一样,都叫你不要攀比,不要跟风。"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自卑这种心理偏差有时并不是自己给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无意中灌输给自己的。
家庭不一样,是因为家庭环境不一样,因而家庭观念也不同。
他人认为几百块是必需品时在有些人看来就是浪费钱财浪费生命,这种因客观因而产生的心理偏差我们称之为自卑。
这其实也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论证。
射象者布莱尔,当他不仅仅只是因为要解决争执的动力被转化到一个群体围观时而产生的"为了不想在大家面前丢脸"的大背景下时,他就患上了"暴露焦虑症"。
"暴露焦虑症",在心理学上的解释为"惧怕在人前示弱。"暴露焦虑症"并不等同于自卑,但是却可以理解为产生了自卑心理后的从属反应。
当一个人心里产生了落差时,他就会产生"自己很渺小别人很强大"的观念,产生这种自卑心理之后,就会有攀比等现象,逐而就会陷入"我不这样做就会丢脸"的死循环里。
自卑的心理还没有得以缓解,反而越演越烈。
(三)
因而在大多数人教导他人说:"不要自卑,你就是最好的自己"时我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自卑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根本是躲不掉,也藏不住的。
越自卑,就越要"拼命"。
自卑作为一种可塑性很强的"催化剂"而言,他在附身于人的主观意识里可以衍生出一种问话:"我想过得和别人不一样。"
产生自卑是因为心中有了偏差,生出了"众人皆好唯我最差"的观点,在这种心理无异会导致一个人心理出现认知错误,从而引向歧途。
但换个角度来想,当我们产生自卑时,你就会有一阵子的颓废与迷惘,但只要能在这以后重新站起来,为的是"改变战局",你就会发现你的态度,甚至是热情都会增添十分。
越自卑,就越要"拼命"。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会变成你追寻成功的动力。
这个动力只源于你是否想改变现状,是否还想改变在"自卑"与"不自卑"里扭扭捏捏。
但我还想提的,是布莱尔的后续故事:布莱尔显而易见的结局,是并没有成功射杀那头大象,他在喧哗充满了注视的大街上极力地扮演着一个勇者,但事实上却受到了大家的嘲讽。
而从这也是我想讲的"自卑"这点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切忌"拼尽全力。"
看似这点同我以上所讲的观点存在矛盾,但实际上并不。
越自卑,就越要"拼命",但拼尽地过了头,只会将可塑性很强的东西从百分之五十慢慢的让它朝着百分之八十倾斜。
这个时候,自卑这种心理只会一步步的成为你心里摆脱不去的梦魇。 因而,我想告诉你,越自卑,就越要"拼命",但不要或许拼尽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