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中国过去三十年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比如,在罗辑思维旗下的音频App“得到”上面,你可以只花199元订阅《前哨·王煜全》,第一时间获得过去只有少数人才了解的全球科技创新风口;或者订阅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把西方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界思想的新突破第一时间收入囊中。这种以极低成本获取第一时间资讯的现象,使得速度优势被极大瓦解。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如果我们下决心学习临界知识,具体该怎么操作呢?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我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仅仅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在记录和寻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
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即,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即,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那具体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事实上,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发现习惯性思维,跳出去;(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新旧场景以及知识的结合;(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