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中有言:“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人这一生,会与千万人相遇,于这大千世界。起初相处甚欢,相见恨晚;后来渐行渐远,各自走散。所有关系的变淡,归根结底,是因为频率不同。乍见之欢,不如处之不厌,舒服的关系才能走得更长久。
舒服的关系,贵在有松弛感复旦教授陈果曾说:“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与人交往,应该分清边界,不去妨碍打扰,才能相处不累,处之不厌。钱钟书曾与黄永玉为邻,两家间隔不到百米。但在几十年时间里,黄永玉只去过钱家两次。就算偶尔给钱钟书送东西,他也是电话联系,送到门口。他说:“不是不想进去,我只是不愿意打扰,他们夫妻俩都忙着看书写字,我没有必要去打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体谅的。”而钱钟书也在书中写道:“‘素交‘才是友谊的真正精髓。”再要好的关系,也要给对方留空间,在彼此挂念的同时,互不打扰,互相安好。毕竟,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亲而有间,密而有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正如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贵在松弛感,若想处的舒服,就得适当有度。没事不打扰,有事常联系,给彼此留一些空间,感情才能更深厚长久。如此,才能把握好人际关系的松弛感,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束缚。
舒服的关系,贵在真诚曾国藩曾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在这个世界上,与人交往,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清乾隆年间,有个叫李沙庚的人开了家点心铺子,最初,因为货真价实,深受老百姓喜爱。生意红火后,李沙庚为谋取更多利益,点心掺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衰微。有日,书画家郑板桥来店里买点心,李沙庚喜出望外,请求郑板桥题写店名,以替点心铺增长人气。郑板桥手起笔落之间,“李沙庚点心店“六字,赫然在案。一时间引来不少百姓围观,但无一人进店买点心。李沙庚仔细查看,才发现“心”字少了一点,于是去找郑板桥补字。郑板桥却道:“你从前生意兴隆,是因为你有‘心’;如今生意冷清,恐怕是因为你丢了‘心’这一点。”李沙庚闻言羞愧不已,下决心重整店铺。他坚持用真材实料做点心,赢得了老顾客的回归,新顾客也纷至沓来。李沙庚的真诚,不仅挽回了人心,还让生意起死回生。这证实了一个道理:巧诈不如真诚,真心实意,坦诚相待,才是人际关系最长久的相处方式。与人相处过程中,唯有真诚待人,才能让他人感到舒服,这段感情才能长久。《孟子·离娄上》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真诚,是自然之理;心诚,是为人处世之道。诚以待人,人与人之间,心意连通,关系融洽,从而日渐亲密;待人不诚,心与心之间,为墙所隔,疏离冷漠,此后渐行渐远。人贵真,心贵诚,彼此真诚才能轻松自在。
舒服的关系,贵在理解《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声音一致才能相互感应,气味相投才会彼此熟悉。而人与人之间,真正能同频共振的,少之又少。
因成长坏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各异的个体。就像宇宙中孤独的小行星,不断寻找属性相同的星球,相互吸引;而遇到属性不同的星球时,相互碰撞。人际关系相处也是如此,难免有冲突,只有当我们换位思考时,才能理解他人。国学大师季羡林有次外出讲课,临走前叮嘱保姆,每日给他心爱的兰花浇水。可等他回家时,兰花已经干死了。他找来保姆询问,原来是浇完水后,保姆看阳光正好,就把兰花端到太阳下晒晒。却未曾想到,兰花最怕暴晒。季羡林一时有些难过,保姆也不知所措。正巧季羡林的儿子前来探望他,知道事情始末后,正欲准备替父亲训斥保姆几句,却被季羡林拦住了。季羡林对儿子说:“此事其实怪我,我明知道阿姨不懂如何照料兰花,却将这事交给了她。”保姆未被责骂,心中十分感激,此后在季羡林家做事,变得更加尽心尽力。做人懂得换位思考,才能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遇事学会理解他人,才能减少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为人处世,不责备求全,躬身自省,彼此之间才能心生惬意,相处长久。
常言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与人之间相处,贵在舒服。相处时,不紧不慢,高山流水水自流,松弛有度;交往时,至真至诚,金诚所至金石开,广结善缘;沟通时,不必言说,自有悠悠琴之声,贯通心意。如此,方能与人相识于缘,相交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