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王財贵)
楊校長轉給我仕謙白老師近日一篇文章,我認為其見地甚深刻中正,可請各位老師研讀參考。如下:
白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正心诚意呢?
怎样才能让孩子正心诚意呢?
@防城易早教托管英霞
先正自己的心,我們的心正了,孩子的心就正了。你要知道你做讀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麽?你是想讓自己的生命更充實、光輝,讓自己做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事情!而要想做好這件事情的關鍵是要懂得内求,君子求諸己,古之學者爲己,是儘己之心,推己及人。為己之學是爲了自己真實生命的成長而學,儘己之心就是儘己之性,而你的性就是天理、就是良知,所以我們功夫的本體是開發自己的心性。從這個本體出發去開功夫,你就要去體貼孩子的心,而孩子的心就是你的心,所以體貼孩子就是體貼你自己,從他的那一點光明表現去發現他的本心,肯定他、引領他把最真實最光輝的一面展現出來,擴充它、使它變得更加光輝篤實。因爲你發現了這個秘密,你也願意去從萬事萬物中做逆覺體証的功夫,感受自己的心胸越來越寬廣,心靈越來越强大,剋己慎獨、莫現莫顯,下這個功夫是會上癮的,自然也會感受日新其德的幸福。
面對孩子,你要能發現他的閃光點,這個閃光點源自哪裏?源自人性的光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都想回歸理性,都想做仁者、智者,就要學著去從仁者智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一切問題都是假的,因爲從孩子的表現看出他的本心:每一個孩子都是想讀好書的,他這樣做是不能安於當下,想快點把書讀完,這樣子遍數就能多,背的就會快一些,他想要得到的是結果,他不知道終點是什麽?不知道真正的悅樂是什麽!因此他不能久處約,不能長處樂。他之所以這樣思考問題,不是他的本然,是環境造成的,是我們老師、家長、同學,或者說幾十年上百年形成的一種功利意識形態造成的,這種意識形態形成一個巨大的但卻無形的場,在他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根深地固了,所以他有這樣的想法是正常的,我們要理解他,肯定他!然後,我們要引導他跳出來思考問題:你讀書爲了什麽?——修身養性,修身養性要做什麽?——正心誠意。人要在事上磨,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讀書,我們就要在讀書這件事上磨,我們拿出書來,要讀這句話、這個字,怎麽讀?該怎麽讀就怎麽讀!客觀的表現應該是口型明確、字正腔圓、精神飽滿,而内心的感受應該是享受、是幸福、是安心,沒有好樂、沒有憂患、沒有恐懼、沒有忿窒,不要想什麽時候包本、老師會不會着急、家長會不會催我、什麽時候去書院、我的同學超過我了怎麽辦......你的意誠到心上來,心才能正,才不受外界干擾,我們才能真正地去追求内心的充實和光輝,追求把這件做好以達到高度的精神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光輝燦爛,一旦達到這種境界,便可以培養以這種心境去駕馭同類事務的能力。你就可以用自己的心去控制自己的行爲。
你要告訴孩子: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現在只有一件事,你只問自己該怎麽做,剋服自己一切負面情緒、一切焦躁不安、畏難情緒、急功近利、沒有耐心等等心思,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就是修行!功夫就在眼前:這個字該怎麽讀就怎麽讀,讀好就是仁、讀好就能改變你的氣質、脫胎換骨!注意一點:一定要在做好當下的同時,感受自己的心,引導自己去感受那份幸福,最開始的時候需要剋己復禮,後來慢慢地可以養成習慣,變成本該如此。你把他平時的樣子拍下來,再把讀好書的樣子拍下來,讓他看到自己的氣質真的在變,就能知道以前過得有多麽的糟糕,我應該怎樣做。如果他能排除雜念在讀每一個字的當下安下心來,都能守住自己,就是修身養性......這是最簡單的事情,但是德行恆易以知險,最簡單的事情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最不容易守住的事情: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知,必失之啊!做好它是要靠德行的永恆來護持的,這就是修行,事容易做,德不容易修。孩子的這種進德修業的功夫就要靠我們老師去把持方向,去指點、去引領。
當孩子改變的時候,你會非常幸福,因爲你發現聖人真的是不我欺的!為天下至誠為能儘其性,能儘其性則能儘人之性......一切都是因著我們的心而改變的,我們的心性得到開發以後,我們周圍的人都跟著轉變,大家做事的態度也跟著轉變,整個世界都變得絢爛多彩!你誠你的意,正你的真心,治你的囯,平你的天下,一正君而天下平矣!就是這樣而已。
聽讀法其实没什么,一个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先听后读;一个是端正自己的态度听清读准;再一个就是不功利,止于至善!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