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1965年写成出版。据说刚出版的时候,《纽约客》(The New Yorker)就评价这本书为“上乘之作”,盛名之下,这本书还是跟书中的主人公的命运一样,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并未引起太大反响。
然而,近五十年后的2013年,这本书突然畅销起来。英国广播公司演讲与戏剧频道评价“它是最美的文学发现。”
可是,斯通纳的一生仍然是乏善可陈。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开篇吧。
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课后对他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他死后,几位同事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一部中世纪的文献手稿,权当对他的纪念。
还要读下去吗?那就再一起读一读小说的结尾吧。
手指开始松软,捏着的那本书慢慢滑动,然后快速越过他不动的身体,跌进房间的寂静中。
故事开始主人公便已死去,故事结束主人公正在死去。是的,这就是一个从零到零的故事。正如主人公的英文名字——STONER,最吸人注目的是字母O,一个空心圆。
还要读下去吗?
斯通纳有过两个朋友,一个籍籍无名地战死于一战战场,另一个则通过钻营手段爬到了系主任的位置。斯通纳有过一段婚姻,也有过一个红颜知己,可是婚姻死亡了,真爱放弃了。
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却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
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
我们还期望什么呢?
读完这本书,你并没什么感觉,一个loser的一生有什么好学习的?
读完这本书的第二天,你有点儿想念斯通纳,这个loser是不是有点儿像身边的某某某?
读完这本书的第N天,我,就是斯通纳……
斯通纳,是你。斯通纳,也是我。
一生都在渴望光荣与梦想,却可能至死仍然是无名小卒。斯通纳就是那个可能会碌碌无为过一生的自己,可我们不愿意面对。
好像一切都模模糊糊,他似乎在隔着薄雾看东西。
还是不要读下去了,就隔着薄雾看生活吧。因为斯通纳没有答案,我们的生活或许也是——无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