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作者: 二勋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14:08 被阅读4次

    我的家乡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但它说小也不小。       

    说起来它的历史听悠久的上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周为“慎邑”,秦置“慎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称“颍上”。

    截至2016年,颍上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建立邑治,周为“慎邑”,秦置“慎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称“颍上”秦为“慎县”,属泗水郡。

    西汉高祖初,“慎”属楚王韩信封邑。韩信被诛,置汝南郡。武帝置13州刺史部,“慎”属豫州部汝南郡。

    新莽改“慎县”为“慎治”,汝南为汝汾。

    东汉复为“慎县”,属汝阴郡。

    三国时,魏景初二年(238年)划属汝阴郡。

    西晋怀帝时,中原大乱,晋豫州淮北地区被北方石赵夺去,“慎县”属扬州管辖。东晋永和五年(349年)收复,仍属豫州汝阴郡。

    南北朝属宋地,把山西雁门旧县侨置慎地,名为“楼烦令”(按《宋书》郡县均带官名),属豫州刺史、西汝阴太守。将“慎县”置于南汝阴郡合肥以东,后避讳称梁县(今肥东县梁园镇)。齐仍为楼烦,属汝阴郡。永元二年(500年),没于元魏,属扬州。梁武帝六年(507年),设置下蔡、楼烦、宋3县。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豫州。宋县(今南照集以北和阜南县东部),属汝阴、弋阳2郡。东魏以下蔡、楼烦共为下蔡郡,属扬州。北齐以下蔡、楼烦属扬州汝阴郡。陈楼烦县没于北周,属同北齐。

    隋大业二年(606年),楼烦县改名颍上县,当时并有原下蔡(今凤台西南一带)、楼烦(慎地)2县的辖地,属豫州汝阴郡。

    唐朝,属河南西道,颍州汝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颍州。

    北宋初年,属京西北路,顺昌汝阴郡。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即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金军占领顺昌,将顺昌改为颍州,辖颍上县。

    金元光二年(1223年),改属寿州府寿州。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颍上县入颍州,后复置颍上县,仍属颍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汝宁府颍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属中都临濠府颍州。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属中立府颍州。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属凤阳府颍州。

    清顺治初,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颍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年),又升颍州府,颍上县均属其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县,民国三年(1914年)分道,属淮泗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区下设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划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阜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月6日,颍上县解放,恢复旧建置,成立颍上县民主政府。同年4月21日,划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皖南、皖北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阜阳仍为专员公署,辖颍上县。

    1954年7月,成立颍上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颍上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5月15日,复名颍上县人民政府。

    这两年我们县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说实话我们这里的东西挺便宜的。

    八里河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环保“全球500佳”,地处安徽省阜阳市东南的颍上县,南临淮水,东濒颍河,北距颍城8公里,西迄阜阳60公里,东南距合肥170公里。其主园区即“世界风光”、“锦绣中华”、“碧波游览区”、“鸟语林”占地面积3600亩,享有“天下第一农民公园”之美称。

    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整个风景区由竹音寺,五百罗汉堂,生态园,城镇建设区,文化广场、安徽旅游职业学院和正在建设的迪沟国家级湿地公园组成。迪沟镇荣誉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园林城镇、全国环境优美城镇、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十大旅游休闲基地、安徽省最佳旅游城镇等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荣誉称号。

    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城区西侧,北起三岔沟,南至八里河马砖桥,规划景区总长度为9.8公里,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根据五里湖的地形地貌,共分为三大部分,北段城市森林、中段印象水乡、南段湿地天堂和六大景观节点构成。项目从北至南,由城市森林公园、迎宾公园、尤家花园及故居,民俗展览馆、文化馆、体育场区、低碳接待中心及湿地鸟岛等景观节点组成。项目建成后,将八里河风景区与颍上县城区联为一体,是集城市防洪、市政道路、景观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成为颍上县沿S102中轴中心区主要旅游、观光、休息场区,并积极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颍上县江心洲滨河公园位于颍上城北新区东旁,闸西居民安置西旁,占地22公顷。是一个集文化、休闲、绿化、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景观公园,以人文、自然、和谐为主题进行设计构思,整个公园处处透“绿”显“水”,形成人在绿中、绿在水中、水在林中的美丽画卷。

    管仲老街全长6.1公里,建筑风格为明清时期古商业街及古合院群落。以水街环境和丰富的建筑资源为依托,以明清时期皖北合院民居和商业街建筑为隐形骨架,以管仲文化、民俗文化、老街文化为脉络;以管仲为文化主题,兼游览观光、特色商业、文化民俗体验、特色餐饮、民宿客栈、多彩购物、文化休闲、节庆活动、民俗演艺、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旅游商业街区。

    颍上尤家花园,又称“淮上公园”。它坐落在颍上城西五里湖畔,解放前为一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末,占地84公顷。花园四面环水,以奇花、异草、型松、怪石著称,园内小桥流水、假山长廊、亭台轩榭、奇花异草、型松怪石、绚丽多姿; 苍松翠柏、绿荫叠障,曲径通幽,整体布局小巧玲珑,移步换景,具有典型的苏式园林风格,素有“皖北豫园”的美称。共有四大景区。[1]

    与五里湖湿地公园共同组成“尤家花园·五里湖生态旅游景区”,既是“天然标本植物园”,也是中原地区的天然植物园。于1981年被作为名胜古迹的词且列入《中国名胜词典》,后载入《中国旅游交通图》;1983年2月12日被颍上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2年荣膺国家AAAA级风景区

    花园小镇位于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西侧,以花园村为核心,东至五里湖大沟,西至尤家花园西侧,南至慎城镇大武村,北至迎宾大道。预计投资2.8亿元,总用地约6000亩,新建建筑、配套建筑及装修,新建、翻新道路,景观绿化,停车场,河道景观绿化、配套工程、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产业规模面积15000亩,花园小镇以百年名园“尤家花园”为依托,规规改建民国风情特色文化街,打造万亩紫薇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成具有花园特色的智慧型小镇。花园小镇引进美国天鹅绒紫薇的万亩紫薇园,大力实施旅游兴镇工程,引资2亿元,对占地100亩的百年名园尤家花园保护性改造,恢复其古树、奇石、名阁、庄园为特色的皖北“豫园”风采,通过多措并举,花园小镇将与5A级八里河风景区 融为一体,打造成集旅游小镇、产业小镇、扶贫小镇、互联网小镇、生态宜居小镇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明清苑,位于颍上城东滨河公园旁,是一座明清古建筑群。占地38亩,总面积为13000平方米,是皖北地区形制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明清苑建筑,砖瓦缝合、斗拱飞檐、砖石木雕、精工细作。集中原之恢弘,汇江南之神秀,被誉为“皖北第一苑”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典范”。是集明清建筑精华之大成的艺术宝库。

     清凉寺位于颍上城南17.5公里,邱家湖北坡半岗镇南,寺庙占地5000平方米,周围清溪围绕,院内绿荫掩映,鼎盛时建于盘龙卧虎之地、丹凤朝阳之泽,有玉塔龙井,砖砌花墙,台阶高筑,院落深邃,现存泥金颜体楹联一副,桐邱鸣鹤、淮渚潜龙立于主殿二旁。

        

        清凉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坟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乃大喜,即随口赞日:“真清凉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大明成化年间,西蜀富顺名僧祖云祥师,游抵清凉寺,见寺颓废,慨然以兴废为己任,建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山门,如来金碧争辉,然师疾驾鹤西归,清同治七年主持们茂林祥师又募资重修。清凉寺数百年来,高们云集,罄声幽幽,香烟袅袅,长淮上下,声名远播,距西南二里原有的“桐邱古木”,为颍上县明代所称的八景之一。

     张庄公园位于颍上县谢桥镇小张庄,距县城20公里,始建于一九七八年,由小张庄村投资兴建。一九九五年进行扩建改造,现占地面积为120亩。公园内花草茂盛,树木葱绿,四周壁画人物栩栩如生,汉白玉雕婷婷玉立,彩光喷泉波光闪烁,楼台亭阁古朴典雅,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望富山是一座人工砌的假山,高37米,山坡绿荫环抱,山顶凉亭可供游人远眺小憩,人工河如同一条玉带环绕公园。公园南部是动物园,内有猴山熊馆,几十种珍奇动物供游人观赏。公园西部为游乐场,内有各种大型游艺机、电动火车、飞机等,供人游乐。公园外耸立一座高十三层的环保塔,登上塔顶,联合国评选的生态环境“全球五百佳”小张庄村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公园设有停车场,小吃部、摄影部,为游人提供优质服务。小张庄为联合国评选出的生态环境“全球五百佳

    竹音寺位于颍上县汤店镇,原名观音庙,始建于道光二年(1822年)。公元1901年重建,因月朗风清之夜,寺庙周围金光隐现,竹声不绝于耳,人甚称奇而得名。全寺由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座建筑群组成,大殿左右各有钟楼鼓楼及弥勒佛石像,寺内有放生池、古圣水井、敲棋厅、诵经阁、千鸟园、斋良居、百花园、盆景园等。

    仁和粉丝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特产。颍上仁和粉丝因其细柔洁白、绵甜爽口、久煮不糊、营养丰富等特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被誉之为“人造鱼翅”和最廉价的“纯天然食品”。

      仁和系列纯红薯粉丝,无任何添加剂,原料选取纯天然红薯淀粉,采用原有的传统工艺、科学配料、现代化精细加工,粉丝丝条细匀,口感滑爽,美味可口。产品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审核,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要求。该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北京、新疆、深圳等全国二十余个大中城市,产品遍及个大商场、超市、连锁店和农贸市场。

    颍上的金家小磨香油口味纯正,远销海内外

    八里河的活鱼:特产鱼类有银鱼、镘鱼、鳜鱼、甲鱼、草鱼等,由于颍上境内土壤好,水质甘甜无污染,水产养殖比较发达,所以八里河优质湖水使八里河的鱼口感鲜嫩,滋味颇佳,公认为淡水湖养殖的佳品,现多数出口。(本人就是八里河镇的人,从小吃着八里河的鱼长大的)。

    嗯还有我们老家咸鸭蛋也特好吃,皮蛋也是的,我们的皮蛋是用鸡蛋做的,特别q

    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颍上花鼓灯除在题材、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与淮南、蚌埠两地区的花鼓灯有相似之处外,亦有自身的特点。它舞蹈动感特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

      颍上花鼓灯表演者由数名鼓橛子、腊花对偶组成,通常由领首的第一个鼓橛子(叫杈伞把)领舞出场,主要有大花场(跑大场)和小花场(跑小场)等段落。

      颍上花鼓灯大多即兴演唱,多用锣鼓敲击(常用鼓、锣、镲、小锣等四件),锣鼓经无谱,常用凤凰0头、长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刹点、小刹点等,大多即兴变奏,随舞蹈变化而变化。音乐多采用民族五声音阶,常用宫和羽、徵混合调式。

      颍上花鼓灯有《抢板凳》、《抢手绢》、《游春》等一批有人物有情节的传统舞蹈节目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颍上花鼓灯艺术热情、奔放、优美、细腻,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民间歌舞的特点。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颍上的花鼓灯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典型的淮河文化之一。淮河锣鼓的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曲牌有“长流水”、“十八翻”等多种曲牌,淮河锣鼓时而委婉流畅,时而铿锵有力,锣鼓点变换多样。在花鼓灯锣鼓演奏中“连槌锣”和“丁丁仓”就是根据鼓点的特点而命名的。“长锣”具有连续性,起着过度连接的作用。“长流水”一般用在大场中的跑场,可同长锣交替使用,使节奏富有变化。“蹬步锣”具有推动力,在大场中与“长锣”、“长流水”交替使用。而“后蹬步锣”的鼓点则从“蹬步锣”中变化而来,这种鼓点用的不多,但使用得当,有较好的效果。淮河锣鼓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如流传于颍上鲁口镇的威风锣鼓、新集镇的锣鼓棚子、慎城镇的花鼓灯锣鼓等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锣鼓音乐。近年来涌现了许多锣鼓作品,如《长流水》、《十八翻》、《小十点》《五锤锣》、《小五翻》、《兔子扒窝》、《开场锣鼓》等等。

    淮河锣鼓是我们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

    颍上大鼓书,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是安徽大鼓在发展传播中在颍上形成并发展和影响周边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民间曲艺从清朝中期基本形成至今已近二百年,是颍淮大地上荡气回肠意悠远的艺术奇葩。“颍上大鼓书”源于颍上,流行于颍河淮河之间的颍上、阜阳、阜南、霍邱等地。据《国家曲艺志•安徽卷》记录:李家生,颖上县人。…十八岁时投师艺人朱华庭,分心学艺,二十岁即出师平话。时常活动于阜阳、霍邱、颖上、阜南县城上演。…后久居在颖上。”《安徽大鼓的历史发展研究》文中这样描述颍上大鼓书的诞生和传承:“李家生以颖上为中间,活动在左近地区平话,动员了左近地域大鼓的开展。就象地动有一个震中同样,从这其中心向周围流传开,象石头投人水中惹起的海浪同样,这类模式的流传也称为波式流传。在大鼓流传中李家生像一个资讯源,随同他的流动,动员大鼓书艺以他为中间向周围地域分散。颍上大鼓书也正是以此时孕育而生。颍上大鼓的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响板。一张嘴,两片板,三釵竹架支上鼓,便是颍上大鼓的全部家当,但是这种唱说兼容的艺术形式,却因为其高亢婉转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颍上百姓的食粮,成为一种精神寄托。颍上大鼓书起初大多说唱,是“见风采柳”,触景生情编成故事,后来为了迎合听众,遂说唱历史故事,逐渐形成内容具有了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而且颍上大鼓书的传统曲目都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雅俗共赏的颍上大鼓书唱腔粗犷,唱词严谨,讲究平仄相对、优雅和谐、结构规范,尤其讲究“扣帽”(悬念),情节扣人心弦,多为战争场面为主,一场书大扣子套小扣,小扣连大扣,一个扣子还未解开,另一扣又套上,使听众始终扣在书的情节之中。无论是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小说。还是建国后多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英雄人物等题材的故事、小说对宣传正气、集聚正能量都有独特的作用。上个世纪8、90年代,几乎颍上所有集镇逢集时都有大鼓艺人设场表演,群众誉之为“集胆”。特别是对于交通闭塞、信息封闭的颍上农村,颍上大鼓书无疑成为了农民精神上的大餐。在鼓书艺人那添油加醋的叙述演义中乡村农民建立了自己的历史观,在鼓书艺人对于忠孝节义矫情的渲染中乡村农民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观。颍上乡村农民都将鼓书艺人尊称为先生,更充分说明颍上大鼓书艺人几乎成为乡村农民心目中道德的代言人,更可见颍上大鼓书对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基层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也是我们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颍上琴书在颍上境内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前期吸收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豫东琴书、淮河琴书等琴书风格特点,后与当地民间老歌小调和花鼓灯歌舞等结合,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代代艺人传承,已形成了颍上地区独有的琴书表演风格。

    同样它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知道吗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知道你感觉我们老家怎么样,但我感觉不差哦,感兴趣的话可来颍上看看,可以坐大巴,也可以坐火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家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iq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