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总爱回忆过往。回忆过往亲朋好友,回忆过往的故事插曲,也回忆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小物件……回忆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虽然那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客。我对过往是那么的留恋,打骂仇视过的人也是那么的可爱,所有不愉快都让我感觉自己当初那么的傻,旅途中忘在火车上的水杯也让我甚是想念。也许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开始理解并宽恕了过往的他人与自己。再回忆的时候,我总会嘴角上扬会心一笑,也有时候会悄悄的抹眼泪……
理解并宽恕过往容易,然而当下遇事却常常还是感情用事。我不知道曾经因为意气用事,多少机会曾失之交臂;也不知道伤害了多少本来老铁的感情;更不知道对自己身心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也许我太浮躁了,听不进别人的苦口婆心,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到谩骂,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失去了理智的自己。
记得小时候,也许我表现还不错,从师长处获得太多的溢美之词,父母从来不唠叨我。那时候的我很腼腆,甚至腼腆不好意思到害羞……可是2000年父亲的离去,彻底改变了我……我开始变得叛逆,成绩飞流直下三千名,从全镇第一到班里倒数。青松老师说我是没落贵族,其他老师也想挽救我,妈妈开始无休止的唠叨我。可是我的脑子短路了,大脑不想运转了,也不想与人交流,却喜欢遇事较真,一步步的没落,最后没落到一个羞于启齿的不入流院校,匆匆的步入社会。不管怎么样,我依然很感激过往这些恩人的良苦用心……
也许我还没有从这段过往中走出,我常常沉默寡言。妈妈有时候唠叨两句,我就不爱听了,会争论,会顶嘴;妻子抱怨几声,我会很烦躁,会争论,会谩骂;同事好心开导,我也不大领情,会争论,会抓狂;领导批评训导,我会很难过,找理由,找借口……我常常感到自己不可救药,事后后悔的不行不行的,可是当时却很少头脑清晰不犯浑。
为什么会争论呢?我以为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理解,可是我凭什么让别人理解我,为什么我不多理解多人呢?孔夫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理解我,我就要争论吗?如果你理解别人还会争论吗?就算彼此都不理解就要争论吗?不需要!争论不仅于事无补,往往会无事生非小事变大,甚至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面对过往的人与事,我可以会心一笑,为什么遇事儿却不能理智呢?也许遇事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不是理解,更需要的是宽恕!冲动是魔鬼,人在缺乏理智的时候只会争吵,是很难去心平气和去沟通的,又怎么可能顺利的获得理解,何不先选择的宽恕?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它会慢慢的让我们争论时毫无共同思维维度的人最终能够畅快交流。回头想一下,可能当时的我们就像两个争强玩具的孩子,是那么的无知、那么的可笑,又是那么的可爱。
面对不同意见不愉快,我们何不向古今中外的伟人学习。古代赵国蔺相如因位高于廉颇,令居功自傲的老将廉颇不服老想找蔺相如麻烦,蔺相如就处处躲着老将军,廉颇以为蔺相如怕了,后来听说蔺相如为了国家安危不想计较个人恩怨,廉颇有愧负荆请罪,终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美国林肯素以宽恕别人著称,林肯常常不跟他的政敌计较,而且愿意与他们成为朋友,让自己的同僚不满,告诉林肯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幽默地说,“当我把他们变成朋友,难道我不正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宽恕的魅力有多大!
板桥先生有一段糊涂经,我特别喜欢,与诸君共勉:“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板桥先生的糊涂经是何等的睿智,以退为进求心安,吃亏是福不糊涂。对于过往,我无力挽回,却甚是悔恨,希望大家能从我伤心过往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少争论,多宽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