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早早
很早的时候看窦文涛的谈话类节目圆桌派的时候谈建筑中有一个片段,就是嘉宾周轶君说过的一段话感触颇深,她说:“世界观的匮乏是因为地理知识的匮乏,也就是你知道那个地方并不是书上地图上的那个位置,只有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你才真正感受到那个地方是平原还是山地丘陵,然后再感受它的风土和文化,因为地域和文化决定此地域的思维,只有到了此地才能全方面的了解这个地方,走的多了以后,就会明白由于地域和风土不同就会产生各种思维和想法,自己包容性和视野也会越开阔。”
没到华盛顿的时候,在书上和各种纪录片看到了只是一个平面的知识,当自己亲自来到这里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城市,深深的体会到了上面那段话的深意。

华盛顿的城市设计注重城市轴线,这些轴线以国会山,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为标志,形成了城市的骨架。周围以宽阔的绿化带为主调,提现了城市的开放舒展和活力。
建筑多以古典柱式和三角形门楣组成,早期设计模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建筑,强调了政治和文化的意义。
城市的规划采用了方格式和放射性道路布局,这种布局提现了西方文化艺术特色。
华盛顿的城市设计受到了法国图形化思路的影响,采用了中轴对称,节点放射式规划思路,这种设计思路和凡尔赛宫的空间布局相似。
都说是建筑是历史的史书,触摸百年建筑的冰冷的柱子、每一笔花纹的雕刻,好像是再同工匠对话,突然一下就变得有了温度,原来由文字的历史输入变成立体的视觉感受输出,眼前的建筑变得清晰可见,变得更有温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