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享受独处的时光了,这是前天(8月14日)写在本子上的一句话,许是当时在读小林老师的书,读到什么金句有感而发写下的。
自从7月27日晚匆忙从成都赶回长沙,到8月16日为止,期间一共20天。我只出门了两趟,一趟是7月29日下午,前往望城区大泽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新冠疫苗第二针。另一趟是8月6日,到学校去值班。其余18天,都待在家中,活动范围不过是从卧室到客厅,客厅到书房,书房到厨房,厨房再到书房罢了。
内心一直愧疚的是,这段时间"运动"完全"荒废"了,瑜伽馆一次都没去过,keep上的运动打卡也没有坚持。今天下午1点15分,还收到瑜伽老师的微信"亲爱的,今晚7点半肩颈理疗课程,约起来",根本没有勇气回复瑜伽老师"约"或"不约",只当是老师群发消息,默默回复了一个"可爱"的表情。心里却暗自下了决心,明天一定要"动"起来,就先从keep上面的3分钟小锻炼开始吧!
那这段时间,我做了些什么呢?不过是听了一些书,写了几篇阅读笔记,读了几本书,正在读几本书,又买了几本书。偶然,也会控制不住疯狂"刷手机",刷过之后,尽是空虚和愤懑。但在刷的时候,却大有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态势,内心独白不过是"反正都刷了两个小时了,这个下午也安排不了其他事了,索性再刷一会儿吧,眼睛实在累了,就躺下来休息"。像我这样的,肯定是有手机瘾,那么戒手机应该跟戒烟戒酒一样困难吧?
周国平曾说,"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可能大多数人会把"社交"看成一种能力,却常常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享受独处的人,可以把简单重复的日子过得诗意盎然。我的日子,虽不够有诗意,却也还自在、坦然。
独处,常让人联想到孤独、寂寞。在主观情绪上,总认为这是不好的,带有贬义。但林语堂对待"孤独",却有一番妙论,"孤独二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这番解释是不是可可爱爱,烟火气十足?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哪怕置身孤岛,他也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与蓬勃。
曾经在知乎上面看到过一个提问,"为什么有些男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上发一会儿呆?"其中,有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很多时候,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我就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我自己。在车上,一个人静静地抽根烟,这个躯体就属于自己。"
可见,到了一定的年纪后,独处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独处,意味着不用二十四小时待命,不用为了生活时刻奔波,不用为了工作处处操心,不用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喘息的可能。当然,独处并不是逃避,它起到的是过渡和调节的作用,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在完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缓一口气,释放一下心中的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