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许北斗,简书获授权发表,题图源自东方IC。
文 | 许北斗
不出意料,在放出真人电影版《花木兰》的预告后,「花木兰」瞬间登上热搜。首支预告能获得如此关注度,原因不外乎三点:1.动画版《花木兰》在一代人心中的经典地位;2.终于轮到「中国公主」真人化;3.主角刘亦菲的个人影响力。
迪士尼《花木兰》真人电影版首支预告片
总之,这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2.9 亿美元的预算足见迪士尼的重视程度。一旦上映,大概率会预定内地票房前十一席之地,同时很有可能创造中国文化背景下作品的全球票房纪录。
备受关注,自然就容易招来非议。在预告放出后,就有不少人开始「挑刺」,主要集中在好莱坞美国思维下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误读和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错用。譬如,一群中国演员,在古代背景却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相传木兰是北方人却住在福建土楼、木兰的妆容显得特别怪异等等。
中国社媒对《花木兰》的质疑
不太符合现代审美的妆容引来了许多争议
更有甚者怒斥其为 cultural appropriation。这个词的意思是「文化挪用」,是指在自己所处的主流文化中,在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挪用其他文化中的符号特征。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美国白人,丝毫不了解中国文化,仅仅因为旗袍好看,就穿上旗袍,甚至为了美观还做出了自己的改良,就可以被称为 cultural appropriation —— 事实上,这是个真实案例。去年一个犹他州的白人女孩身着旗袍参加了高中毕业舞会,并将照片 po 到网上,就遭到了许多华人网友的批评。
身穿「改良」旗袍的美国高中女生
这种情况在国内也不鲜见。比方说,一些电影为了增添异国元素 —— 比如印度 —— 就会让演员戴上头巾。显然他们不知道一般只有锡克教才会戴头巾,更遑论分清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头巾的区别和含义了。
电影《大闹天竺》中的头巾
在被文化挪用后,被挪用的主体感到生气是可以被理解的。在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被曲解和误用,往往让人产生一种被冒犯的感觉,甚至感到生理不适。这就像如果拍一部四川人的戏,为了展示四川人民热爱麻将,打的却是国标,四川观众一定会蹦出一句「MMP」。
但是我今天想说的,却是关于文化输出的事情。这里我首先要讲一个最近看到的小故事。
在赢得共和国内战以后,凯撒掌握了大权。财政官建议将他的头像印在即将发行的货币上,货币有金银铜三种。
价值最贵重的金币似乎更符合凯撒尊贵的身份,但是凯撒却把神灵印在了金币上,把士兵印在了银币上,自己则选择了价值最低的铜币。
在凯撒看来,价值高昂的金币只有富人和贵族使用。铜币虽然价值最低、最不起眼,但却是普通人中流通最广的货币。把自己的头像印在铜币上,这样每个人都会知道他才是罗马的主人。
这个故事当然是假的。毕竟凯撒将绝对权力掌握在手中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两年就被刺杀了。期间他唯一发行的,印有自己头像的货币是银币,并且数量极其稀少。
但是作为古罗马帝国的奠基人,他确实发扬了「货币是统治的最好宣传」这一思想。他的继承者,开国皇帝屋大维就将自己和凯撒的头像印在了铜币的正面,表明自己权力来源的正当性,背面则印有船只表明自己有统治的实力。通过这枚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加深自己「天命所归」的印象。
屋大维发行的铜币正反面
在没有宣传海报、电视转播来竞选的年代,普罗百姓也无从窥见大人物的外貌,货币就是最好的传播途径。屋大维甚至把自己的对外形象设计成 30 岁的年轻人,显得特别没有侵略性。之后的罗马皇帝,哪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也会铸造印有自己头像、流通最广的货币,来告诉国民,谁才是罗马最有权势的人。
故事的道理并不复杂。看似完美、高贵的东西并不易于传播,相反,普通民众通用的事物,才是最好的传播载体。「编造」凯撒铜币故事的作者也非常有趣,在文章结尾承认了自己的杜撰,并给出了答案:故事虽然是假的,却更容易让人相信——换句话说,易于理解,且易于传播。
回到中国的文化输出问题。
同为中华文化圈,一直以来中国的文化输出都远弱于邻国日本和韩国。日本依靠动漫、游戏,甚至将本国文化远传欧洲、美国。在中国家长看来,小孩子才看的动画片,却影响了全世界几代人。沃卓斯基姐妹是因为看了《攻壳机动队》才拍摄出了《黑客帝国》,欧洲、美洲不少足球运动员的启蒙是《足球小将》,任天堂在游戏界的地位就更不用提了。
阿根廷球星阿圭罗背后的「Kun」就是大空翼的名字
遍布全世界的任天堂狂热粉丝
韩国亦是如此。通过各种娱乐节目和综艺,这几年韩流在亚洲的影响力甚至盖过日本。在中国爆火的几个综艺节目《跑男》、《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等都来自韩国,说是韩国开启了内地综艺的新篇章也不为过。「阿西吧」甚至成为了一些年轻人的口头禅,「比心」手势也颇为流行。不仅如此,吸取了美国流行音乐优点的「K-POP」正反向输出着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韩国防弹少年团受邀出席格莱美
反观中国,特别喜欢输出太极、京剧等门槛较高的文化,常常费力不讨好。文化输出首先就是要让人喜欢,尤其是让年轻人喜欢。太极与京剧,就连本国年轻人也不甚了解,怎么能指望外国年轻人感兴趣呢?
就像男女恋爱一般,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外在的东西虽然肤浅,但只有对这层肤浅的皮产生兴趣,才有可能去深挖内里的才华。
其实近年来,在文化输出上,中国也有不错的案例。
第一个是抖音。国外版抖音名为 Tik Tok,风靡整个东南亚,成为东南亚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即使在最难突破的欧美市场,Tik Tok 也创造了不俗的成绩,长期居于免费下载榜的前列,这是微信、淘宝等国民应用也未曾做到的。一个抖音的文化输出能力,恐怕是学院派努力多年也难以企及的。
海外版抖音 Tik Tok 上火爆的外国人小哥
另一个则是网络小说。最早是由一个担任过美国外交官的《盘龙》书迷建造了名为「WuXia World」的网站,专门「英化」和搬运中国的网络小说,没想到点击量飙升,短短一个月就超过 5 亿,培养了一群死忠粉。火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出现了一个美国年轻人因为爱上修真小说,最后戒掉毒瘾的故事。
虽然影响力还不足够深远,但是中国的网络小说确实是在世界范围类网罗了一批死忠粉,甚至有一些外国人开始尝试学习写修真小说。如今的日本轻小说,也有极大数量模仿中国网络小说的套路,不过情节还比较老套,因此有了「起点领先业界 10 年」的说法。
这不禁让人想到,网络小说之于中国,是否能成为动漫之于日本的存在呢?虽然两者之间差距巨大,但哪怕有日本动漫十分之一的市场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文化输出能力。
花木兰这个形象亦是如此。
诚然,从这个预告看,它确实符合文化挪用的特征,但文化挪用很多时候并非坏事。文化挪用最初的争论,是在一些流行艺术中,借用了非洲的一些符号特征。而有些非洲文化的符号和产品,是禁止其他民族使用的,这点在中华文化中并不存在。
迪士尼使用土楼也好、奇怪的妆容也好、不符合时代的兵器盔甲也罢,其实是好莱坞拍中国文化的常见毛病——喜欢把一切看起来很中国的东西,堆砌在一起。
这也不单是对中国。好莱坞对于整个东方文化的理解都是混杂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根本分不清中国和日本。比如《杀死比尔》里乌玛・瑟曼穿着李小龙的衣服,但却穿着鬼冢虎的鞋,拿着日本武士刀大杀四方——对于他们来讲,这就是东方文化,没有什么区别。
美国人眼中典型的东方风格
事实上,文化输出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片面和符号化的。就像是之前说到中国电影中使用印度元素,无非就是头巾、歌舞和咖喱,如果让印度人看来,恐怕也会大呼一声尴尬。
仔细想想文化输出做的特别好的日本,也是一样的。我们说到忍者,就知道是日本的,可能脑海中还会想到苦无、手里剑、忍术等等,但是有几个人能分清伊贺流和甲贺流的区别?我们还能想到和服,但是正装和服和浴衣的区别又是什么?日本文化也是在符号化的过程中,让人产生兴趣,到逐渐被深入了解的。
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这是商业社会中必经的一步。提到「文化挪用」的人担心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害怕这是好莱坞,或者说美国人不尊重中国文化,豪不考究所导致的错误。
但是要知道,美国人就算真的跟中国文化过不去,但是美国人从来不跟钱过不去。目前透露中消息称,《花木兰》是女性导演执导的成本最高的电影,即使对于迪士尼来说,也是相当重视的项目。很显然,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专门花钱去得罪中国市场,实在没有道理。
迪士尼这几年之所以强盛,正是因为其全球化的运作能力。如果论艺术,如今的迪士尼只不过是中下水准,但是论商业能力,大约是当下最强的造梦机。花木兰的故事,非常适合现在「女性独立」的主流价值观,如何将一个传统故事包装成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形象,这正是我们应该向好莱坞学习的。
或许等到《花木兰》上映后,外国人依然不知道土楼在哪儿,分不清各朝代的兵器。但是,这些最终都会成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就像日本的寿司,法国的面包一样。回过头来说,有些历史细节,甚至连大部分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又怎么指望他人抠细节呢?
想要扭转这种局面,也需要一步步的,先让他人感兴趣,持续地输出,最终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真的渴望了解你的文化,你的历史。
要知道,在意大利人看来,必胜客是异端,星巴克也是异端,但不妨碍大众一提到披萨和咖啡,就想到他们。
就像那个罗马硬币的故事,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找到那枚流通最广的铜币,并将头像印在上面,如此而已。
参考资料:
《罗马人的故事》/盐野七生
《外国游戏的中国道理》/许庸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