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读历史,但却几乎没有读过五四时期涌现出的大师之作。在图书馆的历史书架旁徘徊,发现了这本《国史新论》,虽然《国史大纲》没有拜读过,但却不影响先从这本书开始了解钱穆。
书在手中存了1月,没有看完而不得不归还,从《中国社会演变》到《中国知识分子》,一共读了6篇。每1篇其实都值得深究,而姑且在这里简要地梳理一下,以待后续继续阅读时之用。
虽然这6篇各自讲了不同的主题,但其中还是可以勾勒出一条主线。即:从中国的“封建”到知识分子。展开来说,从当时所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是否是封建社会?”引起,作者提出了他自己的思考逻辑。
首先,定义封建这个词,封建一词来源于西方,而西方对于封建最直观的定义是用来描述封地领主与雇农或农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名称,而在东方,作者列举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至清代,社会关系一直与西方不甚相符,继而用封建一词概括中国古代是不合时宜且有不甚了解中国历史贸然描述之嫌。
其次,作者认为要描述中国古代,了解社会制度结果比了解社会关系更为重要,因而从春秋时期开始至清代,作者考察了各个时期,简述出一条基于历史背景的中国社会制度,简要如下:
春秋时期,由周朝分封各国,社会上的一大阶层是贵族阶层,这一时期是最接近于西方社会所谓封建的现象,但此时中国的贵族与平民之间却没有西方封建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是另一条线,此时暂且不表,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员开始迅速流动,各国的有识之士(例:赵国平原、魏国信陵、齐国孟尝、楚国春申等)开始资助一批有才之人,即门客。而这批门客通过帮助主上,进而帮助主上的国家强大,这一时期,门客的力量超越了贵族,进而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要力量,这种时期被作者称为门客阶层;而到了汉朝初期,选拔官员的标准已有原来的贵族荫庇转化为从太学中选拔,太学是由汉朝设立,挑选各地的优秀之人进入学习,通过考核,最优秀的人进入中央担任官员,而次一等的则放入地方担任官吏,待几年后进行进一步考核。进入朝廷内的被称为郎,这一时期被作者称为士郎阶层;晋魏之期,世族崛起,而五胡十六国以南北划分,至此世族阶层形成,而到了唐朝,选拔官员的标准则有了科举,这进一步瓦解了贵族的垄断而给予平民阶层向上的路径。而直到此时,直至目前,所形成的一种阶层,作者命其为文人阶层或知识分子阶层。而通过这一条主线,作者明确了“封建”对于中国而言缺乏生长的土壤的证据。
通过以上这一问题,作者进而研究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的特点,即中国社会的传统政治,并与西方进行了比较。并梳理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脉络。
相较西方,政治、哲学、会话、音乐、科技等多棱镜般地发展,中国古代则较政治由善,而其他方面则不为突出。究其根源,作者认为还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制度所决定。又从春秋开始说起。孔子弟子三千,各有所长,尤以颜渊为最,著《诗》《书》《礼》《易》《乐》《春秋》,凡六艺,但孔子的抱负确实想通过国君来恢复周朝的繁景。即,通过政治来施展自己。而至战国,孟子、荀子、韩非皆寄希望于通过政治来展现才华,而从他们身上展现出一种上倾性,即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相对于此,老子、庄子则展现出一种亲近平民,回归自然的状态,即所谓的下倾性:正心,诚意,修身,至此之后,以无外乎此两种,没有第三种倾向出现。汉分西东,西汉时期,士郎初现,虽手握职权,但仍体现出一种淳朴,此时独尊儒术,讲究仁义,展现的仍是治国之倾,而至东汉,虽有一兴,但仍不免战乱,而此时岁体现的是修身的下倾。魏晋时代,士人洒脱,阮籍、嵇康之辈,开竹林,谈玄学,仍是延续正心,诚意之举。南北之乱,佛教的影响有随之而来,“个人主义者(南),则希冀一种超世宗教来逃避现实,寄托心神;集团主义者(北),则希冀一种超世宗教来刺激新生,恢复力量。”唐朝现,平民通过科举,能够改变命运而一朝为官,加之和平时期轻徭薄役,给这些文人在科举过程中不致穷困,此时则是上倾的表现。机制宋代,重文轻武之风盛行,文人阶层已成。“西汉淳朴,东汉清高,唐人阔达,而宋人则成其为严肃。”而此后文人学习,大多希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借由这一条文化脉络,又反验中国文人对政治的热心,而对其他方面的疏忽之由。
至此,中国传统政治及中国知识分子已究明白,而通过传统,作者反观现实,提出要理解中国传统,而不要一味照搬西方地方法来改造中国,用现在的话说,要考虑中国的国情。
至此作者的写作内容已描述完毕。而读完这6篇文章,印象最深处在于作者针对历史文化脉络的研究,感慨现在的知识分子没有细究的精神。而劝解我们,应沉下心来做研究。
所读书目:国史新论 / 钱穆 著,—3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