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的李先生因为一组截图“火了”。
事情起源于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在学校门口被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班主任老师和其他家长认为这会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于是,当天晚上老师就在家长群跟李先生说,以后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更有家长直言“再有钱也要低调一些”,建议他换一辆普通车接送孩子。但是李先生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坦言称“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没想到,发完这段话之后,他就被移出了家长群。
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能够从截图中获得的信息有限,但感受到的火药味和无奈却是不少的。老师和其他家长的“义正词严”,和李先生的“孤立无援”形成了鲜明对比,只需要一个回合,李先生就被踢出局。
微信群聊的沟通,其实是一场无烟的“战争”,各方利益在对话框里外争夺,最终分个高低优劣。这本来就是一件小事,家长有权利选择开什么车去接送小孩,在学校门前的公共空间里,法律并没有对交通工具进行限制,大家量力而行也就相安无事,于法于理,李先生并没有过失。至于开跑车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则需要有更多背景资料支撑的讨论。就算是老师希望对家长进行善意的提醒,一对一的微信私聊,或者是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面对面的交谈都是可以的,而且更有效,为什么老师非要选择在群聊上进行沟通呢?
选择群聊沟通,可能是出于节约时间精力。诚然,班主任老师要面对这么多的学生和家长,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少,在群聊里直接说一下,会比较方便直接。但是将问题抛在了群聊里面,就直接和其他家长有了联系,其他家长的不满、妒忌或者是怨恨情绪也可以“光明正大”地发泄出来。群聊虽然是快,但是牵连的人太多,各方利益纠缠,反而不利于双方的沟通,难以达到沟通效果。如果老师的目的是李先生不再开跑车送孩子,那么,这种方式只会激起更多的抵触情绪,更难达到目的。
除了群聊,一对一的聊天会显得更有诚意,更能倾听声音,触发对方的行为改变。如果老师觉得要一一添加学生家长微信太麻烦的话,可以选择在上下学的时候找机会跟家长进行沟通,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在微信群以“管理者”的姿态进行“命令”或“惩罚”。面对面三言两语能解决的事情,非要在微信群上“撕”,体现的是一种无礼和专制。
当微信群越来越多的时候,真诚也越来越少了。在微信群里,恭维奉承的人多了,卑躬屈膝的人多了,自以为是的人也就逐渐膨胀了。微信群,比私聊更“社会”,放大了人性中的闪光点和阴暗面。在微信群里,既有真心为他人的成绩祝贺的声音,更有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善良的人容易受伤,善良的声音容易被掩盖,真诚更加难为可贵。微信群拉近了一群人的网络距离,也为滋生比较心和妒忌心提供了温床。善用微信群,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
微信聊多了,人的距离却远了。微信文字聊天承载的内容有限,由于表达不周全的问题,容易产生误会,导致彼此关系出现裂痕。有研究表明,情感表达中,有55%是通过表情动作,38%是通过声音,只有7%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而微信文字沟通中,单纯的文字沟通,效果比起面对面沟通差了很多,如果有条件,见一面比微信上的千言万语都有力量。
同学取得进步,获得成绩的时候,微信上的祝贺,远不如一顿聚餐中的推心置腹,高声欢呼来得热烈。朋友生日的时候,一个微信红包体现的是心意,但远不及你面对面跟他说的那句“生日快乐”。家人需要关怀的时候,微信说句“多喝热水”,远远比不上在他身边嘘寒问暖,添衣斟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要面对面地交换能量,看到对方,感受到对方的温度,知道对方的心情,这些都是无法用网络取代的。
如果可以,多面对面聊聊天,少发微信少在群里唠嗑,你的感情你的需求,一个眼神比一段文字温柔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