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二十岁的一些话

给二十岁的一些话

作者: 云间的鲸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02:40 被阅读0次

    我行走在一片冰原之上,怀着被融化的冰水裹胁的恐惧感一路向前,留下一行又一行的足迹。太阳在我的身后,它的光亮是那么地炽烈,每当我走远想回头看看的时候,我就会发现那些脚印已经融化得无影无踪,冰原上平如明镜。我对于过去所有的印象,就是这样的,朦胧、热烈,而又永远无法看清细节。

    上面这段话,是我前几天写下的。彼时我和其他同学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了高考,聊到了过去的高中生活。他们的回忆丰富而有趣,让人听了恨不得跳进当时的情境里面活一阵子再说。我便也开始回忆我的高中、我的过去,却发现除了觉得我的那段时光也蛮有趣的,具体的就什么也记不得了。

    “嘿,你以前是什么样啊?还记得高考那一阵子吗?”有人问我。

    “记不得了。”我茫然地抬起头,我只知道,若是果真回忆起来,那应当是相当有趣的经历。于是我接着往前回溯,初中、小学、幼儿园,19、18、17······真的,我觉得过去的一切都仿佛丧失了细节,就好像瞪着眼睛去看太阳,只能感受到一阵阵的光和热。

    过去既然已经消失,我便又审视起现在,这才发现,我已经来到这熟悉又陌生的世上二十年了。二十年过去了,我和过去相比变化了几何呢?答案是基本没有变化,我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变,生活给我的压力太小了,就像是世外桃源里面临几乎为零的选择压的一群松鼠,几千年过去,还是以一成不变的模样快乐地蹦蹦跳跳。

    那这样一直下去,不好吗?我的回答是不好,我总觉得身处一种极合乎物理学所谓“运动的相对性”的情境之中——身边的人成长太快了,而我虽然有所进步,但反而在向后滑落一样。和家人的通话进一步加重了我的这一情愫,父母都老了,十年之后,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赡养,但我能成长得足够快,让自己不至于内疚吗?

    所以我是否真的应该从内而外地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快快成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应该自问自答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一:我是怎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了,它不同于那种诸如身高、体重之类的测量性问题,我更愿意称之为归纳性问题。“我”本身就像是一个黑箱,从外界只能窥探到作为输入的发生的事件和作为输出的“我”的感受和反应,我所能做的,也只能从这每一次的输入和输出中得到可以用于描述“我”的本质的一个小小的断面,然后将它们拼合起来,得到一个模糊的全貌。

    我最终的答案是,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我有时甚至觉得,我体内住着两个人。

    • 自大又自卑。
      这是在不同的情境下而言的,风光时会自大,受到打击或者是看到别人风光无限或是察觉到自己的自大时又会自卑,由于我总是善于发现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所以和飘到天上相比,大部分时间我还是低在尘埃里的。

    • 缺乏进取心又在乎别人的看法。
      所以我主要的进步动力总是来源于外界,比如说是被DDL所逼迫,或者是担心成为别人眼中的垃圾废柴什么的。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的进步可能常常是表面的、短暂的、深层次是在原地踏步的。我常常觉得生活于一种撕裂之中,如果我仅仅是缺乏进取心又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也还好,就像我舍友一样,整体睡觉打游戏,非常快乐,幸福感进取心。如果我有进取心,那也不必被逼着往前走。

    • 喜欢丰富知识,但是思考能力并没有相应提升。
      这就像什么呢?一个好端端的人,却执意要去同电脑去竞争。电脑多强啊,它能记住的东西比人可多多了,人胜过电脑就在于其思考能力。每当我看到一篇论证详实文笔流畅的文章,大赞,收藏之后,又同样看到一篇除了论据相反之外其他也是一样的好文章,就有一种恨铁不成钢之感。

    • 爱列计划与反应迟钝。
      我原先是不爱列计划的,后来每年寒暑假都被迫列计划,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但天长日久,列计划这件事本身竟已然成为我的习惯了。对于在未来确定的某个时间段后要做的事情,我习与列详细的计划并严格遵循。这样看来我好像是个做事情极有条理的人,但是当事情在眼下突然发生时,我时常来不及做出反应,要么大脑一片空白,要么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 喜欢反思与擅长遗忘。
      喜欢反思这一点,从作这一篇便可以看出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不是每日,简直是每事三省。但反思之后呢,随之而来的就是遗忘,这遗忘可分为两种,一个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式的遗忘,另一个是flag立完之后三分钟热血式的遗忘。所以每在一个坑洼处跌倒,以后还要以一模一样的方式跌倒,要跌上许多步,才能跌跌撞撞地前进一小步。

    • 十分清楚某件事的重要性却又迟迟不肯去做
      上面这条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拖延症”。对我来说,拖延症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一个是执行力差。举例来说,一个有个良好执行力的人,上一秒才产生了某样想法,下一秒就已经着手去做了。而我就不一样了,产生了某样想法,围绕着这一想法产生了种种的情绪之后,又产生了若干想法,过了几个小时之后才想起:哎,我当初想要做什么来着。另一个是注意力不是很集中,换言之是容易被诱惑。比方说某日我要点开背单词的软件背单词,结果微信突然弹出来一条消息,迫不及待点开看了之后,又发现公众号有了一篇绝妙的推文,看完推文,微博似乎增长了好友·······如此这般,一上午下来也背不了几个单词。最后是一种爱做容易的事的根深蒂固的惰性,一件事情越是艰难、缓慢、需要坚持和思索,我越是不想下手,我更偏好于那种对我而言是短平快的事情。而且我本身还有一种奇特的思维,譬如说一件万难甚至是万简单的事情,我完成了一半,便觉得已经大功告成一般,想随便做点什么消遣的事情以为庆贺,若是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只剩下肉眼可见的一小段,那我一定会做点浪费时间的事情的,结果是最后的一段小路花费的比前面的万里长征所耗时间还要长。

    • 喜欢新事物和固守旧思维
      毋庸置疑,我是个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人,譬如画画、养鱼、养虫子、手机摄影等等,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但这些新事物,归根结底起来又没有那么新,因为它们都是在我的舒适区以内的,没有超出我从前养成的思维惯性,养鱼和养虫子,终究是都有个‘养’。而对于另一些从思维方式到具体行为都需要从零到一百式的转变的事情,我就变得异常抗拒,尤其是从零到一的那一步。在涉及到处理和人之间的关系时,这一点尤为突出,比如说要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或者是要建立一段新关系或者是升级一段新关系时。我觉得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即使是失败代价几乎为零,我在心理上也是畏惧失败的,这一是因为自信程度还远不够,另一方面是失败次数还远不够。

    问题二:我所在的,究竟是怎样一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包含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时代,它们快速地变迁着,从一开始的“基因时代”、“计算机时代”到“机器人时代”、“AI时代”。时代进步得实在是太快了,我们每天心里想的,嘴上说的,都是“你追上时代了吗?”

    但不管是追还是追不上时代,人最后总要有个安身立命之处扎下根。这又引出了这个时代的一项好处和坏处,好处是有太多的职业和位置可供选择,一个人沦落到吃不上饭住不起房屋的地步是很困难的,坏处是大千世界不知道哪个角落是最适合你的,可以让你以一种积极而快乐的心态持续取得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所遗憾的就是,虽然接触互联网比较早,但是仅仅局限于搜索,距离理解互联网思维还有着一段距离,更是上大学以后才开始逐渐深入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它似乎能在两个完全相反的地方起作用,一方面是消除信息不对称,比如说通过搜索引擎,一个人可以对他之前完全陌生的领域有所认知;另一方面,在购物网站上以及各种讲课平台,一个人可以立即将他的信息和知识变现,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是知识不对称。

    问题三: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代该怎么做

    其实写了这么多,我早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就算不写,我的心里也有答案,只是不愿意挖掘而已。

    那就,趁机好好挖掘一下吧。

    首先,我需要提升我的心智,我需要获得一种全新的心理暗示。有句话说,“伟大的投资需要迟来的满足感。”也就是说,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不能过度追求那种即时的成就感反馈,而要能够依靠坚持、耐心、自律等等品质,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需要变得更加自信,坚信自己能做到我所想要完成的一切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流行一种“屌丝逆袭”的神话,但你一经比较就会发现,每一个神话里面的人物和真正的“屌丝”除了一时的没钱没地位都大不一样,他们是自信的,是有进取心的,并且对自己的事业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是这些决定了他们的人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解释水平,人对远心理距离的事物会倾向于用高解释水平表征,即用主要、核心、本质、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事物,而对近心理距离的事物则倾向与用低解释水平表征,即用次要、辅助、非本质、边缘化、细节化、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事物。举个例子来说,高解释水平的认知是这样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低解释水平的认知是这样的:这一小时内一定要看十页书。低水平认知在短时间内看似有效,能给予人以有效的指导,但是事情的执行者无从知道自己做事的目的所在,往往限于机械化的境地,这就叫格局太小。我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做事的格局太小。为了获得一个更大的格局,我需要想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我会干什么,而我现在所做的对于那时候我的生活,又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我觉得现在身上十分欠缺,也亟待培养的一样东西,用抽象的话来说,就是努力、坚持、自律,如果更具体一些的话,就是延迟满足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延迟享受或者持续承受痛苦,来追求更大的目标、更好的结果的过程。被果壳辟谣过的“棉花糖”实验,就是在论证延迟满足能力与成功的相关关系。由于多巴胺系统的天然特性,我们会更追求能带给我们即时反馈的事情,比如说社交点赞,比如说玩赢一盘游戏。以前经常听到一句话,“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然而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事实是,rs6528024 位点 T 型个体延迟满足能力更强,换言之,努力也是一种天赋。但努力也并不是纯粹由遗传决定,借助持续的暗示和训练,我们应该能够触摸到个人努力能力的天花板。

    那么,我将如何行动呢?我觉得我需要从语言开始,将这种种策略内化到心灵深处。

    从明天开始,我需要在每天早晨重复这样几句话:

    我是丛林中的老虎,人群中的翘楚。
    我对自己身处的领域拥有足够的信心,我通过努力可以掌握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我任何时刻都能保持自信。
    我不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观点,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优越性。
    中游和末流在竞争中不会有太大区别,所以我要向同龄人中的最优秀者看齐。但是我身上有他们也无法企及的特质。
    我每天都能保持进步,我愿意让我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当我任何一天躺在床上,我不会因为空度时间而悔恨。
    十年之后,我要过上······的生活。为了这种生活,我今天就要开始努力,比如说,今天我要······
    这些事情或者过程很枯燥,但我可以坚持下来,为了那个等待我的遥远的生活。为了这个稍远一些的愿景,我愿意放弃今日无关紧要的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二十岁的一些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wn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