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还完花呗了~
今天小陈在我身边如释重负的说了这句话,他向我回忆着——
记得第一次用花呗是在四年前,在我穷得连车票钱都买不起时,侥幸点开了购买车票的支付页面,之后却奇迹般的付款成功了。
莫非天上真的掉下了馅饼,或者是自己还没有走到弹尽粮绝的地步。总之,就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惊喜与感动。
小陈平淡的和我说着。
后来,我再把自己的支出计算了一遍,发现银行卡的金额和支付宝的余额都的确支付不起车票所需的五十元,我开始在脑中追究那白来的钱。
那时候正是学校在广泛普及校园借贷的时间,我有些不安,就打开了支付宝,反复寻找那多出来的五十元。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那是一个叫做“花呗”的东西帮我支付了我当时无法承担的五十元。
我百度了解它,发现这是“马爸爸”给我们提供的一种“福利”,反正通过网络上的评论至少保证了这是一种种合法的提前消费形式。
之后,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看到“花呗”两个词的存在,甚至使用“花呗”能优惠支付。
这对于我这样穷困并且充满购物欲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新世界的大门,每次优惠支付,都觉得自己又省了一笔。
后面,网络上又开始流行起 “活在当下,提前消费”的宣扬自由消费的标语,我开始随心所欲的购物,花着那虚拟并且优惠力度很大但是不属于自己的存款。
我用着“马爸爸的钱”支持着马爸爸的事业,什么618,双十一十二都不错过。
那时这些节日购物过后,和朋友互相询问“这次用了多少花呗?”把这当作一种炫耀自己战斗力的资本。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傻不拉几的,又不是用了不用还,当时购物有多爽,后面生活压力就有多大,小陈带着一些悔意诉说着。
那后来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不再使用花呗的呢?我向小陈问道。
大概是当花呗的金额到了我无法承担的程度,是看着买来的东西不再是喜悦,而是一种负担的时候,也是当开始会心疼为了还花呗省吃俭用的自己的时候。小陈回答道。
是呀,花呗与我们的关系何尝不是在偿还一笔笔无力支付的债务时,才显得如此紧张的。
和小陈一样,我也是走在花呗潮流最前沿的年轻人。有时候用着花呗过着看起来比较富裕的日子,鬼知道我到了还花呗那天有多么精打细算。
就在最近,蚂蚁金服上市的热潮下,看到了很多经济学家对于花呗的解读以及和狗昆交流的过程中,我才突然的觉悟,花呗消费不应该再是一种流行的消费趋势。
青少年日益滋长的消费欲望,终有一天会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灭亡。
狗昆和我说道,近期花呗推出的宣传文案备受争议。大概意思是“平常再精打细算,女儿过生日也要体面”。
针对这一文案,一些博主解读说这是在张扬一种“花钱才能获得仪式感,才能获得幸福”的拜金主义。
对于我这样一个花呗的“忠实粉丝”,这次我不能够再认同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提前消费,及时行乐的观念深入到了大部分青少年的内心,导致现在某项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90后一代存款的人数大大减少。
这对于一部分未婚的九零后来说可能真的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假设有一天灾难突然发生在自己周围——
“自由的无存款及时行乐之人生病了,或者是突然有了一个钱可以换来的机会”。到那个时候,我们还会觉得及时行的是乐么?
我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想要活在当下的人,但是这些想法都在一个个现实生活的提问下变得理智。
我想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不再盲目消费。我们还是可以享受自由的消费,前提是消费的风险不足以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
花呗只是工具,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
而对于花呗提出的仪式感,我想花钱的确可以制造仪式感和幸福感,但是幸福感和仪式感不是只有花钱才能做到。
哎,羡慕小陈的一天,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如释重负的说一句“今天我还完花呗了”
文章来着公众号【曾有一个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