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9·31如果有心,距离算什么?

赖辉东《论语史鉴》9·31如果有心,距离算什么?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4-05 23:33 被阅读0次

    第31章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大言也!“唐”字的构型说法不一。甲骨文上面的字形是“庚”,下面是“口”,表示跟用口讲话有关。商代金文与此大同。关于“唐”字的构型主要有以下说法:

          1,形声兼会意字。“庚”字有变更之义,与“口”结合,指开口说大话、说空话。

        2,形声兼会意字。“庚”字指一种钟铃之类的乐器,与“口”结合,表示说话声音像钟铃一样很响很大,也是指说大而无边际的话。

        3,形声兼会意字。“庚”字是加工粮食的风柜,这风柜出风口很大,与“口”结合,比喻张口说言过其实的大话,所以“唐”字用“庚”字作声符并会意。

        4,形声字。“庚”在“唐”字中仅为声旁,不表意。

          以上四种说法不一,但造字本意基本相同,都把“唐”字的本义归纳为“说大话、空话、虚夸”。

          《说文解字》认为“唐”古文作“啺”,推翻夏朝统治的商王成汤在殷墟卜辞中被称为“唐”(或“武唐”),1977年陕西岐山县凤雏出土的西周甲骨文中称为“成唐”。

          “成唐”或单称“成”,或单称“唐”,文献中作“成汤”(或单称“汤”),当与《说文》“唐”之古文写法有关。

        唐的原义为“大言”,如《庄子·天下篇》:“荒唐之言。”

        唐又引申为“大”,如《尚书》:“唐之为言荡荡也。”《玉篇》:“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

        唐又指草名。如《诗·鄘风》:“爰采唐矣。”

          唐也指地名,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

        唐亦指姓,唐尧之后,子孙氏焉。也有复姓唐山。

    棣:落叶灌木,花黄色。果实黑色,供观赏。本文的唐棣也叫棠棣、郁李,蔷薇科樱属落叶灌木。花瓣白色或粉红色,核果近球形,深红色,直径约1厘米。

          棠棣不同于棣棠花是蔷薇亚科棣棠花属的灌木植物。棠棣又不同于棠梨,棠梨属于乔木,其果实棠梨子可食用。

          唐棣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如明代陈汝元的《金莲记.小星》:“我杭城久滞,蜀道远违,岂无桑梓之怀,更起棣棠之恨。”又如李商隐的《寄罗劭兴》诗:“棠棣黄花发,忘忧碧叶齐。”

          《诗经》中有“棠棣之华”的诗篇,据说周公常曾用棠棣赠予其兄弟,后把“棠棣之华”形容兄弟情谊。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竹林》记载:“《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为逸诗。

    偏:颇也。从人扁声,扁是匾的初文,指在门户上题字,后泛指“物体平而薄”。偏的原义就是不正、倾斜。如《书·洪范》:“无偏无颇。”

          偏后延伸指偏私;不公正;不公平。如《墨子·兼爱下》:“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荀子·不苟》:“通则骄而偏。”

          偏也指部属,如《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偏也指巧合、出乎意料,如唐· 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偏也假借为“遍”,指普遍,如《墨子·小取》:“则不可偏观也。”

        偏也通“扁”,指扁舟,小船,如《后汉书·隗嚣传》:“乘偏舟于五湖。”

          偏也通“翩”,指疾飞,飘扬,本文的“偏”即为此意。

    全文理解为:

          有诗云:“棠棣的花儿呀,翩翩地摇曳啊。难道我不思念你吗?只是住的太遥远了。”孔子说:“还是没有真的思念呀,真的思念了的话,还有什么遥远的呢?”

        孔子认为,只要好好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心追求,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很多时候,不过是在找借口而已。

        孔子曾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距离又算什么呢?

        《大学》中强调“诚意”的重要性,假如内心对某种意念、意志保持足够的诚心诚意,那又有什么可以阻止的呢?

          不管是追求仁德,爱情,知识,财富等都是一样的,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

    皇英与唐婉

          相传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有两个女儿,分别叫娥皇、女英,合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女英做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

          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他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

        最后,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楚人哀之,将洞庭湖中的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

          《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故乡湖南的同志汇报湖南生产建设情况后,兴奋之余,挥笔写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辉诗篇。开头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发情感:“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儿时情感总是令人羡慕的,南宋的陆游和唐婉,就拥有这样的感情,唐婉是陆游的表妹,他们两小无猜,青春年少的时候,两人更是颇负才名,时常写诗互诉衷肠。

          正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成年后的两人终于成功结发为夫妻,结婚以后的二人,眼里心里皆是彼此,两人吟诗作对,游山玩水,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沈园。

          在沈园,他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本以为这些美好的回忆会伴随他们白头偕老,共度余生,却不曾料到,陆母目睹儿子整日与妻子琴瑟和鸣,把功名置之脑后的生活,非常厌恶,开始棒打鸳鸯,母命难违,陆游只得赐了妻子一纸休书,他承诺:总有一天,他会说服母亲,重新迎娶心爱的人进门。

          然而,母亲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他给唐婉的承诺是不可能实现了。

          其实,唐婉误了陆游的功名,只是陆母要休唐婉的一个借口,因为唐婉本身也颇具才华,也会时常与陆游一起,并不影响陆游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甚至会对陆游读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早在陆游与唐婉结婚之前,他们两人就整天待在一起,如果陆游的母亲真的觉得唐婉会误了唐婉的功名的话,就不会同意让陆游把唐婉娶进门,让陆游休妻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唐婉三年以来一直没能怀有子嗣。

          十年之后,陆游和唐婉的重逢,那时的陆游,如母亲期望的那样考取了功名,却受到奸臣的打压,官场并不顺利。重回沈园故地时,看到嫁给了赵士程的唐婉,有感而发,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再次游沈园的时候,看到了陆游的这首词,也挥笔写下《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即便内心有永无休止的悲伤,也不敢去与别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咽泪装欢,而陆游提在沈园墙壁上的一首词,则是让唐婉内心的感情彻底决堤,终日以泪洗面,不久抑郁而死。

          而同样作为痴情人的赵士程,为了唐婉终生没有再娶,孤独终老;而陆游却姬妾成群,儿孙满堂。

          晚年的陆游再回到沈园时,又写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如果没有当初的《钗头凤》,如果当初没有互相打扰,如果一直把唐婉交给赵士程这个痴情人来守护,他们也许会各自安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9·31如果有心,距离算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yx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