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已经不是什么很难接受的观念。可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执行起来,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很多家长觉得小孩子嘛,年龄还小,还不懂得判断,然后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帮孩子报兴趣班。结果就造成了家长的“你应该”与孩子的“我喜欢”之间的矛盾。
曾经有一段时间,知乎上有两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两个问题是:1当年被逼着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2当年没有被逼着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回答五花八门,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感谢父母在自己贪玩或想放弃的时候逼着继续学习,如果当时没人逼,现在肯定没有这个兴趣了,甚至一事无成;另一种是父母的逼迫让自己失去了对某种事物的爱好,甚至留下了一生的心理阴影。
1
同样是逼迫孩子上兴趣班,为什么有的孩子感谢父母,有的孩子却耿耿于怀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是否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以及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抱着“我是为你好”“你应该怎样”的想法,逼着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管你的动机有高尚,都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相反,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他的依赖习惯,处处不敢自己做主,没自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本来对某种事物不感兴趣,但迫于家长压力,而不得不去学,学的过程又枯燥无味,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几种因素凑到一起,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孩子还会觉得处处受压制,进而产生抗拒甚至逆反心理,有的还会变得自卑甚至抑郁。
所以,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家长要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问问孩子喜欢什么,做到真正尊重孩子的天赋和个性,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那么,具体到实践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
首先,我们要观察、了解孩子,洞悉他的爱好和特长。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书中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先行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情、爱好和特长,才有可能找准孩子成长的天赋,发掘他的潜力。孩子反复做的,主动要求做的,往往是他感兴趣的。在这方面,家长不要奉行“你应该”去学什么,赶鸭子上架,逼迫孩子去学,只会适得其反。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父亲左熹也是一位望子成龙的父亲。他一开始想让儿子成为书法家,就请来名师教导孩子。可左思对此没兴趣,跟着老师学了一段时间,毫无起色。没办法,左熹就让儿子去学弹琴。可左思在音乐方面一点天赋也没有,学了许久也弹不出像样的曲子。这可怎么办呢?左熹这次没有再盲目换老师,而是认真了解分析了儿子的情况——内向多思,偏爱文学。他思虑之下,决定让他改学诗赋。结果,左思如鱼得水,很快就在文学方面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你看,望子成龙没有错,错的是有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找到符合他天赋的爱好。找对了,就会一生受益。
3
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编故事;带孩子去少年宫参加儿童活动;平时多带他去旅游、参加少年比赛等,只要孩子感兴趣,我们不妨让他多接触不同的事物和人物,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鼓励孩子发展多种爱好,让他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期待,打好人生底色。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
4
再次,在发现孩子兴趣的过程中,家长还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很多时候,家长的兴趣和社会流行并不是孩子的爱好所在。有些孩子的兴趣可能在大人看来不那么高大上,如有的孩子喜欢种花花草草,想要当个快乐的农夫。可妈妈却觉得农民不如科学家好,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学编程,学科技知识,我家的孩子却学花草,这哪儿行呢!我们且不说工作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个人爱好而言,没有兴趣的东西,又怎么能有效率呢?花了钱,没作用不说,还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又何苦来哉!
5
最后,对于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爱好,家长要持之以恒,监督让孩子把爱好持续下去。学习是个苦差事,不论多么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充满艰难困苦。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孩子也是如此。中途想要放弃,哭闹、求饶都是正常的,家长在这时候就要做到不心软,不粗暴,让他明白,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就要咬牙坚持走下去。同时,用爱和坚韧带孩子走过最艰难的动摇期,坚定他走下去的信心,让爱好成为他持续一生的特长。
股神巴菲特说过,家庭最应该为孩子做的是找到他的热情所在,帮助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
最近因为大婚上热搜的郎朗,小时候练钢琴也是一波三折。为了找到好的钢琴老师,郎爸带孩子离开家乡,来到北京。郎朗想要放弃,他又哄又劝又发火,最终打消了儿子放弃的想法,继续学了下去。如今,郎朗“功成名就”,如愿娶得“公主”归,这里面也有父母的付出和坚持。
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一句“你应该”去学什么那么简单,而要倾听孩子“我喜欢”的心声,尊重他的天赋和个性,找准兴趣点,不随波逐流,用爱和坚持陪孩子一路走下去,就一定找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6
从这个意义上说,《恐龙不画画》这本图画书不仅适合孩子看,也适合家长看。书中讲述了一只名叫毕加索的小恐龙的故事。有一天,他捡到一块神奇的石头,能画出闪闪发光的图画,他又惊又喜,叫妈妈过来看。可是妈妈却告诉他:“丢掉那个白色的东西!马上丢掉,快点!”还告诉他,恐龙能啃咬,能撕扯、能大吃大嚼,就是不能画画!恐龙不应该画画。小毕加索沮丧极了,可他忍不住要画,他去叫爸爸,叫自己的兄弟们来看。可他们也觉得恐龙不应该画画,而应该做恐龙应该做的事。正在他们争议的时候,一只可怕的霸王龙奔过来,想要吃掉它们。危急时刻,毕加索画的那只更大更凶恶的恐龙把霸王龙吓跑了,大家得救了,也不再反对毕加索画画了。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都为毕加索感到高兴。可是想想,如果没有这次突发状况,毕加索的爱好会被大家理解吗?
7
在书中,为了体现毕加索对画画的热爱,作者极力描绘小恐龙画的画:巍峨的高山,风的呢喃,还有星星一闪一闪的笑脸;巨大的烟雾,可怕的光;朵朵白云,点点雪花,每一幅画都让人惊叹。这说明,毕加索在画画这方面真的有非同寻常的天赋和热情。
与精彩的画面和毕加索的热情相对的,是爸爸妈妈和兄弟们对小恐龙爱好的不认同:恐龙是凶猛的动物,不应该画画,而应该怒吼、在泥地里又滚又爬,又跑又跳。在他们看来,不是画画不好,而是恐龙就不应该画画!这个爱好不符合世人对恐龙的认知,不合潮流,以不行。
反复的对比,和一次次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盲目跟风对孩子爱好的打击。好在小恐龙毕加索一直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用其拯救了大家的性命。
生活中很少发生那种能用爱好拯救生命的突发状况,所以会有很多孩子在大人的逼迫下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比如,明明喜欢文学,父母却让报考会计,觉得好找工作;孩子喜欢唱歌,父母却觉得那个要抛头露面,不适合女孩子,逼着孩子去报教师专业,等等。以至于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重新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觉得原来的时间都浪费掉了。相信,这本书能引起很多大人的共鸣。
8
书中的语言活泼生动,朗朗上口,读起来有叙事童谣的感觉。亲子阅读的时候,家长可以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来读不同的拟声词,突出恐龙的凶狠;用舒缓和抒情的语调来读对毕加索画面的描述,以此来体现画面的精彩,在朗读中增强孩子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另外,书中还有一些小细节也非常有趣。书中的主人公叫毕加索,和著名的大画家毕加索重名。他画的第一幅黑白画很像画家梵高的《星空》。这些和画画相关的知识在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讲出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纪伯伦说:“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尊重孩子,平等倾听,就从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做起吧。
养育孩子也是我们不断成长,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亲子阅读,不仅孩子可以从书中学到东西,还可以让家长从中得益,不断习得养育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