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了同哥的《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跨越时间太久,像失忆一样,前面章节还需要巩固。
我喜欢看这种没那么烧脑的书,读这本书就像跟同哥对话,很亲切很舒服,就像一个大哥哥教弟弟妹妹他自己这些年总结的打怪升级通关的方法策略。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0594/f00caa07ff3b5c50.png)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职场迷途写的,很适合在校或者刚刚毕业的同学看,当然不同的人接收的点也不一样,但是只要某一点对我们工作生活有启发了,那这本书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这本书也许不会告诉你答案,怎么摆脱职场的迷途,但是会给我们关于成长和工作的思考。
浮躁喧嚣,信息迭代的年代,容易让人感到焦虑迷茫不做所措,不知不觉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找不到方法,也找不到动力。慢慢地,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多好,不断奔波漂泊,到头来,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在本书中,刘同认为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个“关键十年”,并根据自己的生涯轨迹,提出“3232”法则,将“关键十年”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生规划期(3年);适应调整期(2年);职场炼狱期(3年);自我突破期(2年)。并从四个阶段中选取50余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困惑,一一作答。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0594/cfb4055c5e792d57.jpg)
有人说:“我在不喜欢的城市上不喜欢的学校、读不喜欢的专业、身边好多不喜欢的人、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租着便宜但不喜欢的房子,还有不喜欢的上司……都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规划的原因,并不是真的不想做。而是因为懒。大家几乎都想过规划,但更多的是将规划的日子放在了明天。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有人适合做总统,有人适合扫地。如果适合扫地的人以做总统为人生目标,那只会一生痛苦不堪,受尽挫折。
我们常常道听途说,本末倒置,以为那就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只要愿意,一般都能找到工作。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想来想去,往往都很难找到工作。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一般都能找到一份离理想不远的工作。一个人找不到自己,才显得找工作有点儿难。”
只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人,是肯干。只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是会想。而既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又清楚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才是把小目标铺到大目标那,并肯去努力的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把钥匙,而我们的使命就是不停地去寻找它。当你找到自己的那把钥匙,很多事就会势如破竹。唱歌的会唱出自己的风格,写作的会写出自己的样子。因为知道了未来的每一扇门,都不必再费劲去推开,钥匙在手上,左拧或者右拧就好了。
找钥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不能和别人比较,不能给自己压力,把双手双脚放到水里,一点一点摸索。
职场最大的难题不是老板坏,同事讨厌、工资低、加班时间长,这些都能随着你的成长而有不同的理解,职场真正的难题是“莫名的焦虑”
所以,解决焦虑,让自己心无旁骛,便能更坦然地面对未来。
最好的管理不是靠权力,而是讲道理,是说服他人的管理。如果你无法说服同事,那么即便你动用了权力,这件事的结果也一定不会太好。
语言上的整治是无能为力的,人是需要去说服的。
不是所有表面上看起来不错的事情都是好的,不是所有看起来有成效的事情都是适合你的,有些事情虽然有结果,但是让你不舒服,那不如把这些精力调整到别的事情上。
一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最好放在你擅长且感兴趣的事情上。
如果你只是为了拿到每个月的工资,只是为了这份钱而工作,那你就认认真真地拿这份钱,不要抱怨。如果你不是不是为了这份工资,而是为了自己的事业,那么即使工资再低,只要还能养活自己,就不应该抱怨,你要看看自己的工作到底有没有进步。
为了工资工作,永远只能拿这个工资,为了事业工作,未来才有可能拿更高的工资。
人生每一段低谷的出现,就是为了映衬未来的某段高峰。将人生放眼望去,便不会患得患失地觉得自己难堪。因为每一段现在的凄苦,都能成为一枚未来和子女吹嘘的勋章。
我们把自己最终磨砺得不害怕伤害,却开始害怕一张创可贴的关怀。
柔软或许比强硬更有力量!
以上都是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我有所帮助的句子,虽然有些鸡汤,但是不影响我的吸收!谢谢你,喜欢同哥,强硬中带着柔软,坚持中带着妥协同哥辛苦了,谢谢你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https://img.haomeiwen.com/i15650594/efaee7a0737cfc7f.png)
很多东西,转瞬即逝,即使放进记忆里,时间久了也会淡忘。恰好文字可以帮我们记得。做一个用心记录生活的人,将来一定可以转化为某种“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