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期开始,准备写一个系列,系统的探讨行为的改变,关注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难以改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改变的方法是什么?今天是第一个话题,谈谈我们为什么难以改变。
你有没有试过这样一种感觉,听完一场励志的讲座或者看完一部热血的电影之后,热泪盈眶,信誓旦旦的告诉自己说我要从今天开始改变,于是定下一堆计划,热些沸腾的采购一堆东西,结果却往往是不了了之。有多少人说,我要改变我英语很烂的现状,然后买来单词书开始学习,最后,单词书还停留在字母A;又有多少人说,我要减肥,于是买来减肥代餐,办好健身卡,最后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又或者坚持不了健身,减肥不了了之。
这些事情总结起来就是:道理我都懂,臣妾做不到。
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背单词我们都知道要怎么做,都很清楚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有收效,但是最终却无法坚持。于是我们常常把原因归结为事情不够重要,或者说我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诚然,意志力和重要性程度是影响坚持性的重要因素,但似乎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们通常以为当我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程度后就会发生改变,但事实证明,并不会。研究人员对一组心脏病人进行了调查,他们需要长期服用某种药物以改善心血管问题,如果不坚持服药会危机生命。但是结果却是6/7的人都没有坚持服药以及改变生活习惯,但他们都清楚的知道不服药不改变会带来生命危险。对于人来说,生存的得威胁就是最大的威胁,在意识到这一重大威胁的时候仍然无法引发改变,这只能说明影响行为改变有其他更加重大的因素。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意识层面知道重要性并不足以让人产生改变,那么是什么操控了我们的行为呢?或许,我们应该追寻更深层次的潜意识中的答案。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精神科医师告诉我,有很多老年人到医院就医的时候能够在住院期间按时的吃药,遵照医生的嘱咐按时作息,锻炼。但是在回家之后却又不按时吃药,结果又复发,又来到医院,如此过程,反反复复。行为背后是否有什么原因呢?在这种行为模式背后,精神科医师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这些老人的子女普遍工作比较忙,只有当老人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能够看到子女齐聚,说到这里,大家都应该明白了,生病这件事情背后有一种“获利模式”,生病和得到关爱之间会形成连接,也许老人不是故意不吃药,他总觉得是自己忘记了,而且他却是不是主观故意去以往的,这种遗忘来自潜意识中的获益模式。
弗洛伊德就提出过,遗忘的原因是我们不想记得,如果不记得能带来更大的好处,那就会忘掉他。在很多偶像剧中都有某主角出现意外(如车祸)然后失忆的经历,这就是动机性遗忘,记不得是因为不想记得。意外发生的时候可能太痛苦,于是大脑就给你抑制住这段记忆。
再说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人们往往比较容易对自己亲近的人发火,而对于外人却相对比较客气。深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潜意识中有这样的假设“亲近的人不会和我计较”,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就会不自觉地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父母,子女或者特别好的朋友发火。我们看到过很多文章来谈到这个现象,提到无数次也要善待自己身边亲近的人,但是只要这个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不改变,下次就会又莫名其妙的发火。
这些潜意识上的念头,就像我们行为改变的“刹车”,当我们想要在行为上做出改变,踩下油门的时候往往潜意识的念头会给你踩下一脚“刹车”,然后你自己在一脚油门一脚刹车的过程中摔的鼻青脸肿。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自己行为却难以坚持的时候要找找我们深层次的刹车,是不是在改变的过程中你的潜意识正在给你踩刹车。
五月天的《倔强》里面有这样一句歌词: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就怕自己投降。我们的潜意识往往就是给自己“投降”的那个成分,把它揪出来,修正,才能真正踩下油门,一路向前!
PS:关于具体的改变方法,我们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一系列的展开。终于想到写一个系列,不用去思考下一个主题是什么了。真的好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