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和魔鬼到底相隔有多远?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美国电影《陷阱》似乎给出了一些答案,我说似乎是因为我看到最后也没搞明白多少。影片情节不复杂,一对从小遭受家暴的兄妹杀死了父亲后一把火烧毁了自己的家园从此四处流浪,为了让两人今后能过上好的生活,哥哥洗劫了一家赌场携妹妹亡命天涯准备越境出国,不料逃亡途中发生车祸,兄妹两人被迫分手,之后引发的一系列人生变故。
《陷阱》其实又是一部看了让人感到很复杂的电影。复杂之处在于它讲述了一个人在面对家庭和亲情、爱与恨、理想和自由、善与恶之间复杂的情感碰撞和艰难选择。
我们常常把一部电影简单的归类于好坏之分,其实好与坏也只是针对于不同的观众而言,一部电影看完之后如果还能给你带来思考算不算是好电影呢?最起码比一些看后就忘看完就骂的电影要好一些吧。
影片中哥哥艾迪森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恶之徒,对待妹妹却百般疼爱呵护有加,以至于产生了病态崎形的感情。艾迪森在逃亡途中毫不手软的杀死了警察和无辜的村民,称其为恶魔再合适不过,就是这么一个恶魔在山林中却救助了一对遭受家暴落难的母女,闪现出了一丝人性的光辉,或者可以说因为相同的境遇触发了他早已泯灭于地狱之底的善念,但这种善念又是很残忍的,它是以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展现的。
艾迪森对待小女孩一家没有选择杀人灭口,甚至还温情脉脉的和她进行了坦诚的对话,他给了莉莎母女应有的帮助,给她们留下了钱,还做了早餐。在风雪弥漫的山林小木屋里,被救的小女孩莉莎知道了艾迪森杀过人,她于是问艾迪森:“你也会杀我吗?”艾迪森回答:“不会"“你还是个孩子”“应该保护小孩子。"
老实说看到这里听到从艾迪森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我心里还是很震憾的,化身魔鬼的艾迪森都知道不能伤害小孩应该要保护小孩子,想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一幕幕虐童事件你还有什么话可讲?难道真的应了那句话,”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但是魔鬼却在这里告诉你:“我是不伤害小孩的!请不要污蔑我。”这真是一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时代。
莉莎却告诉艾迪森:“天使会保护我。”艾迪森平静的说道:“或许你也可以把我当成天使,”“我就像天使那样踏着风雪而来,”“除掉你可怕的继父。"
艾迪森当然不是天使,当他当着莉莎的面用枪轰死警察后,小女孩对艾迪森说:“你不是天使。““是的,我不是。"这是艾迪森出门前对莉莎说的最后一句话。但谁又能否认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在莉莎的心中是作为天使的化身而存在的呢?我甚至相信艾迪森当初对莉莎说他是她的守护天使的那一刻他是无比真诚的。
这样的电影显然与我们从小接触看到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电影一般讲究侧重于宏大的叙述,只负责向你灌输对与错好与坏,只谈正确不去触及反思,反映在电影里对故事的叙述也是简单粗暴,表现在人物塑造上通常只有好人和坏人。一个人好,可以好到头上冒烟,高大全一尘不染;坏,坏到脚底流脓坏事做绝罄竹难书,我们的脑袋中从小对一个人的认知被灌输最多的就是仇恨和崇拜,我们不是无比热爱一个人就是无比痛恨一个人,避而不谈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多面。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理性的动物。"即然是动物就说明人性具有野蛮的特性,但人又是理性的,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又具备了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人类是一个多面复合体,兼具魔鬼和天使的化身。如果你到现在还简单的认为一个人非奸即盗非对即错非好即坏的话,我也无话可说。
历史上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第三帝国的元首希特勒在这方面为我们作了经典的范例。丘吉尔一生喜欢酗酒抽烟养情妇热衷女色,年轻时被单位开除过两次,是一个标准的不良从业人员,社会闲散不稳定份子。希特勒生活检点自律无不良嗜好,是一名素食主义者,从没发生过婚外情,他还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典型一个感动德国十佳好人全国道德模范标兵。
我们最后都知道希特勒成了杀人狂魔,丘吉尔拯救了英国成为了二战英雄,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二位的人格与其形象恰成反例,天使有着魔鬼似的皮囊,魔鬼却套了天使的马甲行走人间。"
如果你觉得外国的不靠谱那就再说说唐宗宋祖中的李世民,这个人你总该听说过吧,别告诉我你没读过书不懂历史,神一般的盛世缔造了他万世的英名,贞观之治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百姓的安居乐业。记住了,伟大的唐太宗他戳过兄杀过弟囚过父睡过儿媳砍掉过万干人头。在这里魔鬼与天使的距离只是仅仅差了一个转身,到底是魔鬼披了天使的外衣?还是天使钻进了魔鬼的皮囊?或者说魔鬼与天使原本就相依相靠。
不要动不动就热血沸腾把人抬上天打入地,还是平复一些好,血压太高当心管道会爆炸。俗话说世事无常人心隔肚皮,川剧的变脸绝活不是每个人都能看破的,当大家都泪流满面齐声高唱“没有你我怎么活”时,你只看到了泪光盈盈却没看见隐现的磨刀霍霍和寒光闪闪。偷偷告诉你一个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当身边全都是赞美只剩下了一种声音,魔鬼十八成己经披上了天使的嫁衣。
我是老中医,专治吹牛逼。你的,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