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温暖的家

温暖的家

作者: 瓜枣的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4:37 被阅读0次

          说起家,我好像从小到大一直在搬家的状态......

    若说温暖,幸福我觉得还是我在13岁之前的那个农村老宅吧...

    在我的记忆里,从小我们家算是条件比较优渥的,虽然家是农村的,但是记忆里在12岁之前家境很好。

          我的父母是农村里,在那个年代大概一直走在前沿的比较能干的人。

          我记忆深刻的是80年我们家翻新大瓦房,是五间青砖大瓦房,记得家里内壁都变成白灰墙,院子全部硬化成水泥的,父亲是80年农村独立单干,第一个搞承包拖拉机,然后带领村里人去"大城市"(也就是青岛)搞土建工程的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而妈妈是我们那里第一个可以做"中山装""绸缎棉袄"的手巧的裁缝

    听我妈讲,在还挣工分的年代,她一个冬天的努力,就可以挣一个成年男劳力一年的收入还多

    所以在那个年代,我的父母为我和弟弟创造的是无忧无虑,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环境吧

    不仅仅是这样,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一直是相敬如宾,从没看过他们脸红,我妈说,这是他们结婚当初约定的,不能吵架,不能骂人,而这条惯例,在我们家一直是贯彻的很好,我们家永远是安安静静的,虽然是农村家庭,但父母都是很讲文明懂礼数的人,父亲比较保守,也很讲究,从不会在子女面前光脊梁或者夏天穿大短裤,时刻保持"文明状态",大概我对于男性应该如何的最初印象还是来自于父亲。

        其实,在家里我最愿意亲近的是我的爷爷,虽然爷爷脾气比较古怪,但是,但是我就是愿意接近他,爷爷似乎对我也是偏向的,给我当时花两块钱买的一个12个娃娃的工艺品玩具,一直留存在我记忆里....

    父亲从小没有母亲,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像别人,有奶奶,这是我很羡慕其他小朋友的地方。

          我们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是,爷爷在当时的农村来说,也可以算是"文化人"。爷爷会"讲评书"会拉二胡,会唱戏,当地的"茂腔"他也是主力。

        记忆里,爷爷身体很强健,干农活一把好手,大概我们家会做农活的只有我爷爷,父母好像就是农村里比较异类,善做生意搞技术的。

        而爷爷闲暇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书架上各类的书,所以爷爷好像懂的也比较多。

          我和弟弟最喜欢的就是,在爷爷闲暇时候或者晚上在停电的时候(那个年代能源匮乏,农村停电是常态),听爷爷讲故事"说评书"

    .....

    我就很崇拜爷爷,为什么肚子里有那么多故事,而且会讲的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经常会在冬天没有农活时候蹲我们家西边墙角或者在村里他的伙伴家门口或者坐着马扎,一大帮人围着他,听他说书....

    而爷爷房间里最神秘的就是他高高的书架

    是我们小孩够不到的,那里放了他最珍视的很多书,爷爷当年说过,那本最厚的以后给我当"嫁妆"--------一本康熙大字典

    果真以后当了我的嫁妆,只不过,是被我妈不懂扔到沟里,被雨淋湿了,还残缺了一本的«康熙大字典»

    爷爷说,他小的时候,遭遇家庭突变,自己的父亲去世,所以我太奶奶没有能力供他继续上学,他只上了三年零一冬的私塾,被迫辍学,但是,他仍然爱学,即便冬天会拿大白碗要么在院子要么在窗台,利用白碗反光去看书,他想做医生,所以自学了很多医书,但最终还是没有成为医生,当年青岛著名的老字号"蚋福祥"当年还派人来请爷爷去做账房先生,但爷爷大概因为胆小,不想招惹事,就拒绝了,这点倒是跟我姥爷一样的。

    姥爷也是读了一辈子书,做了十二年的私塾先生,教出了当年建国初期青岛的某一任地委书记,人家请他去市内住,无论如何,都要回农村里"推小车",都是过得比较谨慎的,也可能就是这样加上人都很善良,所以,在搞"文化运动"的年代他们都能安然度过......

        而我觉得,对我在传统文化方面兴趣的影响就是我爷爷和姥爷,在80年代初的时候,爷爷就曾经答应过给我买一架"古筝",我觉得那是那个年代农村人极少会感兴趣,也不会接触的,可爷爷喜欢,所以也把这种痴迷传递给了我,只是我至今在这方面一事无成,但是,从那时候,开始沾染上了某些情节。

    母亲爱种点花花草草,特别是冬天家里会养着很茂盛的石竹花,还有一种白雪一样的花,在冬天时候开。我姥爷爱侍弄花草,连墙头开的都是花,我那时候多么希望我们家也变成那样,但父亲好像很缺乏这个方面的审美,一直到老了,突然才开始喜欢种个花草。

        在12岁以前的家,我觉得到处充满着温暖,我也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无论走到谁家里,都会比较热情的招待我和弟弟,而我那时候,很乖巧,记忆里,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招人喜欢的,而家里呢,也总是来来往往的人,找我爸爸帮忙的,家里也会聚集一些跟着他一起干活的朋友。

    而我妈手巧,来找她帮你干活的也特别多,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到处充满着温暖阳光....

        但是,情况转变就在我十二岁那一年,我们拆掉了充满我童年最美记忆的老宅子,开始盖新房子,而突变也是在拆老宅的时候发生,那段记忆大概是我最不愿意想起的,家庭经济一下陷入绝境,真的是绝境,突然一夜之间好像什么都没有了,父母的笑脸,有的是爷爷承受不了巨大压力而变得絮叨苍老,没了往日的精气神儿,而父亲一夜头发变得灰白,家里赔光了所有的钱还欠了外债,而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农村夏天是去茶炉买热水5分钱一壶,爸爸拿不出来,而我和弟弟每人要交20元的学杂费,更是变成一笔巨款

    要知道在1988年的时候父母一天就能够收入200元,据说当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差不多240块钱左右,到有一天拿5分钱家里都翻不出是到何种窘迫.....

    而那个在风雨飘摇中才建起来的新房子,,我觉得一直是缺乏人气的,空空的,没有留给我太多美好,也是短暂的住了一年吧

    而就是那段日子,我突然变的更加成熟懂事,我觉得我能够给这个家带来的希望就是好好学习!

    所以,本来就学习不错的我,更加的努力,能拿的奖状都要拿到的感觉。

    转过一个冬天,迫于谋生,父亲得到了一份去胜利油田工作的机会,而父亲在那边也十分的努力,过年回来的时候,就说得到了可以全家搬迁油田的机会。

    与我和弟弟来说,那就像天堂一样的,因为听说那里的西瓜和冰棍汽水都是免费供应,可以让你吃个够,肉蛋生活物资很丰富...

    所以,我和弟弟欢天喜地,但是唯一不开心的是爷爷,因为单位给提供的住所说很小,而且是父亲抓阄抓来的,只有两间平房,一个厅一个卧室,所以爷爷去没法住.....

    正月十七我生日那天,飞着鹅毛大雪,真的是鹅毛大雪,父亲单位的车来青岛出差,正好可以带我们全家搬家,我们坐的是一辆黄河大货车,而我永远忘不掉,跟在车后面,手别在棉袄里的爷爷,慢慢的慢慢的越来越远,这也是爷爷在我记忆里最后的影像......

    就算到今天,想起那一幕都是眼泪难以抑制的,在当时我记得我是哭了一路,眼泪鼻涕模糊,还不能让父母看见,就觉得,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一家人不分离,没有办法,有点恨自己年龄太小了,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快快的长大,从那时起,我不太爱说话,一直是内向而压抑的,而我所有能做的就是不需要父母为我操心,好好学习,能够上大学将来有份好工作,可以为父母家人争光,可以早点接爷爷......但那永远成为我最终的遗憾,第二年爷爷就去世了,而我因为要年终考试,父母隐瞒了爷爷去世的消息.....

    载着我童年很多柔软的美好的那个家,无忧无虑的老宅只能在我记忆里了....

          换到新的环境的家,也是搬了两次

    在油田的两年多,是我们全家拧成一股绳都在努力的两年。

    那个破旧的院子,当时让我有些失望,但是又觉得充满新希望,在那个很拥挤的家里,只有简单的两幅铁床,有我和弟弟学习的铁桌子,都是爸爸单位自己焊的。那张桌子现在还在家老家,真的记录了我特别努力学习的样子,因为学制不一样,那边是小学五年,老家是小学六年,我去了降了一级,但是那边学习要求很严苛,而我是托着舅姥爷是校长的关系进了这座学校,舅姥爷比较耿直的人,在学校不让公开我们的亲戚关系,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为了不给他老人家丢脸,不给父母丢脸,真的是很努力,小学我就每天学习到十二点以后,一两点钟都是经常的。就趴在那张简陋的铁桌子上....

            油田的新家有个简陋的院子,我们在院子西侧开辟了可以种点小菜的地方,夏天时候会爬满了丝瓜,葫芦,院子里还有一口大缸,那缸会盛爸爸单位里发的鱼,是很多,很大的鱼,我们家通常是分回来鱼分给别人做,我家不擅长做淡水鱼,但是爸爸队上分东西的时候,都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时候,热闹! 

        去学校的路比较远,大概有十七八里地,父亲早上如果赶得及会用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一前一后努力的蹬,送我们到大路口他再返回单位,遇到上班紧急的时候,就把我们送出基地,剩下的十几里地需要我们走过去,或者跑步上学,而我的长跑和弟弟的长跑能力就是那时候锻炼出来的。一个不小心,除了学习上我拿到了他们当时油田局级的优秀小少年奖,还参加了他们油田局级越野赛,拿了前五,后来那记录到我回来青岛老家上初中时候,镇上记录都没有我当时第五名的快。那段时光大概承载了我很多引以为荣的坚持和成绩

    不断的搬家,不断的转学,让我在不断的颠沛流离中慢慢成长,那两年多,虽然在不断的搬家,转学,但是我自己感觉也是我记忆里苦并快乐的两年,在那两年里,父母的坚持努力,还有我们那个家的其乐融融,让我有很多力气,去对抗经济上的拮据的勇气,现在想起来,父母当时有多么不容易.....

        后来换到条件好一点的两室一厅的房子,有了单独的厨房,那时候母亲会在厅里角落继续做她的缝纫活儿,弟弟年纪小小的会坐在缝纫机前使劲的蹬缝纫机,帮妈妈干活儿,而我这个姐姐,却手脚笨的不会做任何活计,只会坐在学习桌前努力学习,好像我的任务就取得好成绩,那时候全家人每天好像都是聚集在大厅里每个人都很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

    爸爸在单位也表现得很出色,每次技术大比武必然是头名,而我母亲也是因为手巧,人比较热情,在油田那里的新建市场有了自己的缝纫服装摊子,我和弟弟中午放学时候也会过去,时不时会有点好吃的,是母亲留给我们。

    而我和弟弟后来都转到基地最好的学校上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特长,我和弟弟好像都为父母争足了光,因为学习好,父亲单位的领导都会愿意让他们的孩子和我们多接触,其实现在想想,这也叫正能量的吸引法则吧。

    虽然住的很艰苦,但是,我觉得我除了在学校压抑自己,在放学的路上回家都很开心...

    我会在我们小小的房间的后窗上,放上一个罐头瓶子,里面有我从荷花塘挖来的荷花根,上面有几片茎叶,里面我会养小鱼苗,小虾,或者放水草,其实,那时候我就比较讲究"情调":)

        我和弟弟会把父亲喝过的酒瓶收集起来,或者路上捡来的铁收集卖给收废品的,换取零钱,然后去小卖店买牛轧糖和大麦丫糖,记得应该是91年时候出小零食"鱼片"一包5毛钱,我会买一包,给弟弟吃,让我吃我说不好吃,都让他吃掉,所以,他一直以为我不爱吃鱼片,长大了他毕业以后才知道,我不是不爱吃,是舍不得吃。

    现在想想,如果说12岁以前的家给我的是温暖舒适,12岁以后的这两年,除了不稳定,给与我的更多的是力量,坚韧,虽然经济不宽裕,但是全家一股劲儿,而且我变得很独立,很要强。当然从那段经历,也让我觉得教育环境很重要,所以,才在以后自己孩子选择学校方面有了些执着!

      后来上初中,因为我听信了我们油田小学两任班主任对我的鼓励,说我就应该上清华北大的料子,因为我呆在油田是不能参加当地高考,没有那里户口,所以,揣着清华北大梦的我,钻了牛角尖,非要一个人从油田回老家上初中。

          从此,我的命运还有全家命运又一次改写。

    我14岁就独立生活,一个人住在六间农村老家的房子,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自己骑着自行车上学,那脖子也是一年到头不怎么洗一次的铁脖子,后来母亲秋天回来看我瘦骨嶙峋的,就不忍心放我一个人在家上学,带着弟弟转学回来,而我一年的独立生活,让我变得更加独立而凌厉。后来冬天实在太冷,我就搬到八十多岁的姥姥那里住,姥姥给我做饭,也是辛苦了她那么大年纪还要张罗我,但是那个冬天姥姥给了我,一个冰冷的小孩儿很多温暖,虽然我不爱听姥姥絮叨我妈心大,就我我一个人放家里上学,其实,在这点上我和我妈一样的心大,对孩子,或许我从未享受过那种细致的呵护,所以从来不会给与别人细致呵护,这是我所欠缺的,不仅仅是在孩子身上。

    因为自己足够独立,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对于依赖性很强的人,我都是嗤之以鼻的感觉,比如孩子爸爸对他妈妈的依赖性....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过分依赖我,而现在我会想,其实,依赖性,是我所缺的,一直独来独往,一直很多事情自己承受,是不是真的好,没法万全定义。

        我对搬家似乎有某种热衷,好像从上学,到工作,到结婚,生子后,大大小小的搬家不下35次,想想是个惊人的数字

          其实,很想给孩子安顿感,不知道,他们长大了,会不会有漂泊感。

        因为孩子上学问题,我们又搬家,搬到了现在的家。当初为了老大上学,确切的说是我在高新区买了学区,根本没有让他爸爸参与,因为在教育择校问题上我们是持不同意见的,包括我的家里人当初也认为我大概脑子有问题,放好好市里不住,跑到不毛之地换个大房子住.....

    亦如当年14岁我就决定自己回青岛读书一样,得不到认同,就先斩后奏,自己决定,大概没有几个我这样的,但是至今我不后悔这个选择,甚至感觉比较明智,找适合自己孩子的。

      现在的家是租住的,自己的房子我感觉与我不会收拾的人来说,有点大,自己有自知之明,而且孩子们在逐渐的适应这个家,只是一开始把这个家当作驿站,没有电视,没有空调,甚至没有洗衣机,过得像原始人

    但,其实我喜欢,不用吹空调,不用迷恋看电视,电视从我们老大一岁我们家就拆除了,不过也没万全杜绝电子伤害,所以,在高新区上学的时候,孩子最爱去姥姥家,因为姥姥家有电视可看,有空调可以吹.....

    经常因为三头跑,所以,丢三落四是常态,所以,这下半年开始着手把家打造的温馨一点,开辟了孩子们读书的窗台榻榻米,孩子们,除了在上面读书甚至争抢在上面睡觉,而我其实最想给他们一个"洞",有安全感的,可以躲在里面的地方,以前是把衣橱挪出来

    供他们钻洞,现在有窗台榻榻米,放下窗帘孩子们会感觉好隐蔽

    而近一两个月开始减少晚上去姥姥家,保持在自己家,慢慢给他们规律的生活....

    一个规律性很差的妈妈,只能尽可能的给孩子力所能及的规律

    早上不再因为老大不吃早饭,而选择去外面带他吃,会提前一天晚上准备早饭,最近孩子们在家吃饭的时间明显要比以前多,会利用接了老二回来的空档准备晚饭,再带老二去接老大,好像也没感觉以前那么紧张,一年级的过度把自己弄得很紧张,似乎最近才找到些感觉,创造温暖,向温暖家的方向进发,也许我也是晚熟的种子妈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温暖的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dm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