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熟悉(啰嗦)+惊喜(意外)
一段消息所包含的信息,并不仅仅由这条消息的长短决定。这就好像人生一样,活了同样岁数的两个人,他们的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可能大不相同。
1.信息熵(信息量)不可预测
有选择权的人也可能故意做一些可预测的事来促进交流和合作 —— 但只要你真的拥有选择权,那就不管你是选了 A 还是选了 B,都是真的信息。 选项 = 自由度。
比如我们在编辑密码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破译你的密码,你会大写+小写+数学+特殊符号,信息熵增大,也以为这更安全,同样信息熵大的人做朋友,例如一个人旅游,健身,吹拉弹奏样样精通,这样的人经历就越丰富。
从信息角度来讲,人生就是要活一个“选择权”。如果你从来都是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地生活,干什么都是高度可预测的,那你的人生就不值得记录。而如果你的生活跌宕起伏充满意外,那就值得记录,甚至值得出自传拍电视剧。
2.冗余(啰嗦的信息)可预测
克服噪声的正确办法,是增加信息的冗余度。
如果你能让一个人听懂你说的话,咱们想想这个道理。我们日常说话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的话都有很大的冗余度,有时候啰里啰嗦一个意思说好几遍,但是这样能确保你即便有几个字没听清楚,也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所以说,想要让别人充分理解你的意思,最好的办法不是用更大的声音对着他喊,而是多给他说几遍。
比如说写文章,如果你的观点非常新,语言又特别简练,那信息量就太大,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
而如果你文章中的道理很少,车轱辘话却说了很多,那也不行。
信息量到底要多少才好?这是一个艺术,你得慢慢摸索。在我看来,增加文字的冗余度唯一的好处就是方便别人接收,只要读者能理解、能记住,信息就应该越密集越好。
如果作者说上半句你就知道下半句,作者说一个典故的开头你就知道结局,那么这本书你显然就可以读得非常快。
而如果这本书的内容对你来说是全新的,读到哪一段都一惊一乍,那你就只能慢慢细读。
所以一个人读书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这个人以前读过多少书。
对一个领域了解越多,读这个领域的新书就越快。小说看多了,再看新小说就觉得到处都是俗套。反过来说,读书,则是一个* 接收 *信息的问题。
现在有各种关于“速读”的说法,而从信息论的角度,阅读速度并不是由你眼球转动的速度决定的。
我们平时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就是要减少世界给自己的不确定性。新人看哪里都新鲜,老手看哪里都是俗套 —— 只有这样,他才能从一大堆可预测的事物之中敏感地抓住那些不寻常之处,那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做事出乎意料,你做的这件事才值得被记住。有更多的选项,你才有能力做出乎意料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