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拆文,真怕把文章肢解得面目全非,便取来了《三生三世》里的结魄灯,先把文章的灵魂守住,再把骨与肉慢慢聚来。

原文:《检验女人的人品,就看她怎么嫉妒别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毒苹果,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有的毒苹果便生根发芽,甚至开花,它肆意生长,伤害了原本善良的心;有的毒苹果能够守住底线,它用自身的“修为”镇住了那颗蠢蠢欲动的心,然后去追赶,去超越。于是就有了“羡慕、嫉妒、爱”和“羡慕、嫉妒、恨”。

文章观点:检验女人的人品就看她怎么嫉妒别人,更看她如何对待被嫉妒。
文章逻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由反及正,正反相佐,层层递进,直逼事情本质,真相呼之欲出。
框架结构:采用“故事+观点+金句”的框架结构。
故事1:几个同事在背后黑另一个美丽优雅的女同事,可这个女同事一上车就惊艳全场,让她们几个相形见绌,几个女司马昭的心,便全车人皆知了。这是文章的引子,由此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世上是不是有一种人——嫉妒婊?
故事2:《甄嬛传》里的沈眉庄的冰雪聪明和自我觉察力,为自己赢得了友谊和靠山。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作者归纳出如何辨别是不是在嫉妒别人的三个“不承认”。
这个故事中的金句是:如果能有自我察觉力,就会少一些狭隘,多一份豁达。少一些愤然,多一份平和。
故事3:朋友主动退出了负能量的小团体。从反面说明一些没有能力,整天以谈论别人的短板为生活乐趣的人群是多么可怕。而朋友退出了这个团体,又是一个正面的引导,远离那些“嫉妒婊”。
由这个故事作者写出了一个金句:嫉妒并不可耻,至少说明我们还有一颗向好的心。可耻的是嫉妒人的样子:不肯面对自己,一味迁怒他人。
故事4:张爱玲回敬潘柳黛、林徽因回敬冰心的经典故事。这两个故事说明真正有内涵的人是不惧怕别人嫉妒的,但是你若欺人太甚,我会回你一个“敢怒不敢言”。力证了检验女人的人品,不但要看她怎么嫉妒别人,更要看她怎么对待被人嫉妒。
文章结尾用了一个金句,意味深长:人人都有嫉妒心,它与生俱来,跟手指甲一样,而且,剪了还会再长出来。长归长,但总不能不剪,否则,一不小心划伤的,可能是自己的脸。

本文观点明确,并能发人深省,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嫉妒人人都有,如果不能去克制,任其恣意滋生,痛苦的只能是自己;如果能把嫉妒转化成动力,把别人设定为自己的目标,追赶他,超越他,就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但个人认为,本文在结构安排上不够清晰。
1.把同一个故事拆成两节来写,是因为放在一节太长?还是方便第二节来议论?我有些困惑。
2.文章第三节主要讲的是自我觉察力的重要性,在归纳完“三个不承认”之后又发表了关于搞小团体的可怕,这与本节毫无逻辑上的关系,个人觉得把这几段的议论放在第四节“朋友退出一个小团体”的后面比较好。
3.张爱玲和林徽因的故事讲的都是如何对待被人嫉妒的,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节内是不是更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