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元,历史畅销书作家、历史文化学者,曾出版精品图书《道光平叛》、《弱势守土》。
7.富察•傅恒:《延禧攻略》富察•傅恒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少爷,历史上好像不仅如此?
(接上篇)
5
先说说平定大金川。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在今天的大渡河上游川西北一带闹事,他凭借着设在险要地势之上易守难攻的碉楼石堡,来对抗朝廷。乾隆帝先后派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讷亲前往金川前线平定叛乱,然而均连连受挫,张广泗、讷亲也因战败而先后被处死。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九月,傅恒请缨出征,乾隆命他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经略军务。傅恒从北京出发时,乾隆还特意赐宴为他壮行。
傅恒到达金川前线,亲自督师,指挥攻下数座险要碉楼。金川土司莎罗奔因久战乏力,又怕被抓住处死,于是派人乞求投降,傅恒命令莎罗奔自己把自己捆绑起来,自行来到清军军门前请降,他这才接受了莎罗奔的投降。
至此,历时近两年之久的大金川之役,在傅恒亲自指挥下,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宣告胜利结束。傅恒班师回京,因军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
三个月平定大金川,让傅恒这位温文尔雅的少爷在同僚中从此小有名气,而若干年后,平定准噶尔之乱,则更是让他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乾隆朝最得力的股肱之臣。
6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准噶尔发生内乱,乾隆皇帝打算对其用兵,彻底解决自他爷爷康熙皇帝以来一直都没有解决的西北边疆问题。他询问群臣的意见,由于受雍正年间清军同准噶尔交战惨遭败绩的影响,满朝文武心有余悸,全都持否定态度,认为贸然出兵,也未必会有收获,反而可能得不偿失、动摇国之根基,不如按兵不动,以至后来每逢战事稍遇挫折,他们便认为此乃天意,进而议论纷纷。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唯有傅恒一人坚决站在乾隆皇帝一边,支持乾隆的这个提议。
据正史记载:他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独自奏请承担办理平定准噶尔之军务。“力排众议”——史料记录下的傅恒当时这一场景,也是相当具有画面感了,这正体现了在针对准噶尔内乱、朝廷是否出兵的问题上,傅恒所独具战略眼光。
在得到乾隆的批准后,傅恒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务办理之中。
他带领军机处官员,日夜随侍皇帝,处理军情战报,积极协助乾隆皇帝运筹帷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调兵拨饷,保证军需,由此深受乾隆皇帝称赞。
第二年,清军攻克伊犁,迅速平定准噶尔之乱。这时,乾隆回想起上年决策用兵之时,满朝文武均不支持,惟有大学士公傅恒同他一心,日夜不懈努力工作。为此,特颁圣旨,再次授予傅恒为一等忠勇公。
7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多次侵扰我西南边陲的云南普洱地区,清军以自卫反击为开端,发起了征缅之战。清廷前后派去三任云贵总督,结果却都因为征缅作战失利而先后自杀。一时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
尚书、参赞大臣舒赫德,奉乾隆之命前往西南边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他上疏皇上,提出征缅之战有“五难”,即:办马难、办粮难、行军难、转运难、适应当地水土难,认为清军远征缅甸“实无胜算把握”,不宜继续对缅动武。
乾隆当时正想借着几年前扫灭准噶尔之余威,灭掉缅甸王国,将其纳入大清版图,他对未加领会圣意的舒赫德严厉训斥,他说:缅匪侵扰内地,必当予以打击歼灭,以申国威,怎么可以就这样中途停止呢?且我国家正当全盛之时,貌似强大的准噶尔都被平定了,一个小小的缅甸竟征服不了,真是岂有此理!
书中按表,缅甸地形复杂,山高林密,且气候湿热多雨,瘴气密布,它不比西域新疆平沙旷野、气候干燥,更有利于清军排兵布阵和八旗骑兵的奔袭作战,所以,小小的缅甸确实不好打。
最后,远征缅甸的重任,还是落在傅恒身上。
(未完待续)
(本文属作者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