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名校找个更好工作
2014年一期奇葩说,一位深受校长、老师等赞誉的清华优秀博士梁植上台,在述说自己大学、研究生和博士期间读了三个专业,请教老师应该找个什么工作才能跟自己学习经验匹配。
刚说完蔡康永直接按铃表示:你的诉求与我们主题不符合;而高晓松则无奈苦笑后,标明自己对于大学教育,对于盛名之下优秀的学子的非常失望。”
“大学,国之重器。尤其是名校,应该是带领学习探寻真理、科学的殿堂,现在沦为技校,来到此每个人目的就是学个技能去找个好的工作。大学教育意义和真谛何在?”
“一个被名校培养十年之久的学子,来到这里,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三没有探寻科学和真理的态度,仅仅纠结的是找个什么工作,真是愧对清华十年的教育”。
2、大学教育之殇
回想《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关于大学的观点:从来应该社会为大学服务,而不是大学为社会服务,因为大学代表着某种更加崇高的理念。世俗的生活里应该为了追求这种理念而存在,而不是反过来。
大学是为了某种更为崇高而存在的,而不仅仅是功利和需要,不是为了某种产品、生存或者买卖货物而存在。大学生活是人们长大成人的一部分,它指导我们成为律师,教师,社会工作者等等,但是一所好大学应该有另一种存在的目的,一种闻所未闻的严肃目的,它告诉我们有些问题应该为每个人思考,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是没有答案的。它提供自由探索空气,不允许不利于影响自由探索的空气存在。
中国大学形而上的思想已经完全丧失了,越来越世俗,变得高度的实用化。随着三十多年的发展,这种气氛已经支配了一切,对于知识、真理的探寻越来越稀缺。
大学教育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感召下和全社会一元化统一的价值观下,功利主义价值观成了它唯一的存在指南,其中更为底层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已经荡然无存了。
在功利主义一元指导下,学生学习功利化,学术研究也功利化。令人怀想的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们随着近代科学观朝着功利主义演变,使大学沦为社会“技校”和“技能培训站”。
功利主义下培育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世俗,老到,精于为自己打算,善于用社会环境、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丧失了一个真正社会精英应该有的独立自由创造的精神,丧失了对国家、社会、民族和人类的承担。
3、大学教育如何被驱使“功利化”
这或许是大学教育之失,《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感伤美国大学教育丧失欧洲传统大学那份研究的厚重,那份对学术的尊重和崇敬。中国的大学自近代以来一直是遵从实用的、功利的、为社会建设服务的方向。
如果想想成天钻研在书本中的学者,被门口一个卖烧饼大叔用自己有4、5套房打败的浑浑噩噩时,似乎理想主义存在理想中的最后一片乐土都被驱逐了,找不到了沉浸在知识、学术等形而上东西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一个辛辛苦苦读完大学的学子出来找不到工作更会成为社会的笑柄,家人的负担,如果你鼓起勇气告诉人家你在研究宇宙奥妙,研究人和宇宙的存在,是不是自己说完都会有深深的悲哀感。
读书人的底气和读书人的傲气被现实的巨轮击碎,不知道有多人还能巍然不动的坚守。坚守住的人必然是在知识和学术中找到了自己的自信,有自己为理想而存在的信念和见解,因此自然也有了抗击世俗或忽略世俗的勇气。
正如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管你是受困于生活还是在功利路上奔波,请保留一份纯净的读书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