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拐杖
现在很少看到老人家用拐杖,也有,不多。大多是真正行走有困难的人。
小时候记得常常看见有老人家拄个拐杖,慢悠悠地溜达,手里还拿个袋子。
有一次说及旅行,医生大人说: 现在365天天天都很忙,哪有时间去旅行,等以后老得不成样,难道拄了拐杖出去旅行?
似乎拄拐杖就是与颤巍巍的老人家挂钩了。
我记得那年爬黄山,那可是人手一根拐杖。甚至于18岁那年去武当山,也是人手一根拐杖。为什么爬山的时候,人们可以接受连年轻人都拄上拐杖了呢?
小时候看那种古装越剧戏里头,老太君拄一根龙头拐杖! 一步一步踱步出来,稳如泰山,满是威严,生气的时候,龙头拐杖往地上一跺,哇,震三震!
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拍成电视剧,里面也有类似的镜头。
而我爸,就一直以为老人家用了拐杖,是示弱的表现,是年老体衰,所以不能接受用拐杖。其实是对拐杖的误解。
前些日子在某个推文的留言里,看到有人提及一本书《老老恒言》,感觉挺有意思,就去网上搜了买回来。真是一种缘分,国学经典真的适合慢慢品味。而最近几年读古代医书,不得不强迫看了很多古文,似乎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大有长进。
这本书里就记载了关于拐杖的详细说法。摘录我读来的理解与体会,分享:
杖曰扶老,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其长须高过于头一尺许,则出入门户,俾有窒碍,可以留心检点。虽似少便,《荀子》曰:“便者,不便之便也。” 古人制作,盖有深意在。
《记.王制》曰: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礼所常用,用之可也,毋强作少壮,弃置弗问。
杖用竹,取其轻而易举,故扶杖必曰“扶邛”,亦曰“扶筇”,产蜀之邛州。根有三岐为异,又节高如鹤膝者,出蜀之叙州,为筇竹。竹类不一,质厚始坚,乃当于用。藤亦可为杖,产两广者佳。有谓藤不及竹,其质较重;有谓竹亦不及藤,年久则脆而易折。物无全用,大抵如是。
《周礼》:伊耆氏掌王之齿杖,谓“赐老者杖”也。《后汉书》“民年七十授杖”,其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饮食不噎,即祝哽祝噎之意。尝见旧铜鸠,朱翠斓斑,的是汉时杖头物,盖古以铜为之。窃意琢以玉,雕以香,俱可,非定用铜也。杖之下,须以铜镶,方耐用,短则镶令长二三寸亦可。下必微锐,着地不滑。
近时多用短杖,非杖也。其长与腰齐,上施横杆四五寸,以使手执,名曰“拐”。取梅柘条,老而坚致,天然有歧出可执者为佳。少壮俱携以游山及行远道,颇借其力。若老年或散步旷野,或闲立庭除,偶一携之。然恒情喜便易而厌委曲,往往用拐不用杖,制作之本意,恐渐就湮也。
杖头下可悬备用物,如阮修以钱挂杖,所谓杖头钱是也。其式以铜圈钉于杖头下,相去约五六寸,物即缚于圈。有以小瓶插时花,为杖头瓶。《抱朴子》曰:“杖悬葫芦,可贮丹药。”又《五岳图》:“入山可辟魈魅。”
杖有铭,所以寓劝戒之意,古人恒有之。予尝自铭其竹杖曰:“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所谓“左之”者,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杖与左脚随其后,步履方为稳顺,扶拐亦然。予近得邛竹杖,截为拐,根有三歧,去其一,天然便于手执,恰当邛竹之用,或不与削圆方竹同讥也。取《易.履卦》九二之爻辞镌于上曰:“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感恩遇到这么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谢谢~
我到海边送夕阳
2019.11.30 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