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绝对贫穷的人群越来越少(志愿服务对象碎片化)
2,慈善工作在地化(就近组织,就近关怀)
3,志愿服务多样化与专业化
今天陪师姊接待一位民政部的前领导,他现在是北师大的教授,研究并倡导善经济和积极老龄化,在此且称之为W教授。
在午间用餐时,W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与体会,和我们分享“两期关怀”,一个期是“青春期关怀”,另一个期是“更年期关怀”。
青春期关怀的对象不仅仅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长;更年期关怀的不仅仅是大妈,而是大爷,因为大爷了解大妈更年期的“问题”,就能和大妈一起“共渡难关”。
W教授以自己儿子为例,说他儿子初二的时候,成绩突然一落千丈,成为班级最后一名,这样一直到初三下学期。还好最后一个学期及时调整,考上北京不错的高中,最后出国留学。
后来是如何获知孩子的这段经历的呢?W教授说这是在一次与儿子的平等对话中,他儿子回忆起当时的这段往事,他们老两口才知道儿子初中时经历了什么。
W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师姊说,一定要关注孩子的青春期,对于男孩来说,青春期的他们会“攻击”母亲。“攻击”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爱”,孩子要第二次断乳,逐步学会和适应独立。学习的过程,就会有一个“假想敌”,通过与“假想敌”的“斗争”,争取自己的“地盘”和空间。
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有一个特点——莫名其妙(没来由)。
W教授说起身边的一位朋友,大妈就是怀疑大爷外面有人了,越解释越麻烦。如果大爷知道这是更年期的问题,多包容,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成片的慈善工作,已经成为过去式。
志愿服务的形式也更加多元。
这就是需要志愿组织,调研挖掘当前社会的需求,推出更贴近困难弱势,乃至普通老百姓群体的志愿服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