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菊然一得】何捷谈素养

【菊然一得】何捷谈素养

作者: 山中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1-12-12 22:00 被阅读0次

          谈到素养,不得不先提及应试。二者原本不是对立的两个面,但由于我们对应试的盲目与狂热,逐渐如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所比喻的那样“在温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滑人考试的陷阱而无法自拔”。如令将二者进行比对思考,更容易让我们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写作已经成为新时代语文考试的“拉分王”。 素养与应试在写作教学处聚焦,并产生激烈的碰撞。

          易中天教授曾比喻说:“今日之中国, 学校是工厂,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镜铜,有的压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日‘压力即动力’。”前文中崇尚“技法”的教学,具备明显的“加工”印记。可见,对“素养”的探求,就是对“写作究竟是什么”“写作对于人而言意味着什么”的追思,对写作教学目的不懈探索。

          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是实现人的确证。潘教授认为:“书面语重于口语;写优于读,高于读;阅读教学,应指向写作,写作,是一个人生命的表现,是证明其存在的指征。语文教育不能把学生想造成符合成人社会的教育观念的统一的‘人’,不能专断地干预、窒息学生的言语察赋,以求得毫无灵性的工具化的言语操作能力,语文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就是内存于人的生命本能中的言语微求和言语天赋,要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以良好的养护和培植,使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和张扬,从中感受成功与失败、满足与自尊,并最终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

          当写作与“人”的自我确证统一后,对“素养”的认识也就清晰起来。教学取向素养,就是让学生“长大成人”,让学生经过教育,越来越好。具体表现为其一,好在习惯,好习惯伴随终生爱,写会写,持续写习惯是素养的“维生素”;二,好在情态,遇到委屈、困难、挫折时,可以比其他人更平和、淡然、乐观,用热情的生命拥抱新事物,体现在写作中就是满满的正能量,通过写作塑心;其三,好在能力,有问题,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能克服,能提升,在写作中实现能力发展,能发挥文章应有的功能;其四,好在格局,看待世界的眼光不一样,能用更伟大的人和事作为榜样去激励自己,唤醒心底里最美好的东西,逐步从懵懂无知走向理性成熟,学会从平凡的日子中领悟生命的快乐和意义,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此同时具备社会责任感,使自己周遭的环境变得更好。写作改变的是整个人生。

            素养取向的写作教学,实现从“结果审定”式的低层次竞赛型教学,向着“认知生长”的高层次转变。教写作,不仅仅为了“写出来”,也不单纯为了“写得好”,不停留在能力的获取上,而是向着未来,朝着更长远的人生去发展——通过写作, 让学生逐渐长大成人。很显然,这样的教学取向,暂时无法用特别具体的,通用的“路数”来描绘教学操作过程。素养教学,很可能是每次教得精且小,小步走,稳扎稳打向前推进,同时注重前后关联,螺旋上升;注重课内外打通,倡导家校合作;注重营造氛围,改良环境,实行长期浸润与影响;也必定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指向性清晰的教学。

          技法取向教学,注重的是把这一篇“日记”写得好,写得像“作文”。能力取向教学,注重能写得更好。写作无非是技能,凡技能贵乎一个“练”字。练习,则讲究熟能生巧:练习就是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道理谁都懂一练得多了, 自然熟了,写作的能力也必定提升。但能力取向的教学,还是带有“受命而写”的倾向,不能解决“习惯写,终身写”的问题。

    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然一得】何捷谈素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sd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