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东坡居士 活出了一个灵魂该有的价值 他一生风雨,却依然泰然处之。 他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宋仁宗景佑三年,一位我们熟知的伟大诗人呱呱坠地。他生来就辩才无碍,但凡口舌之争,绝不甘拜下风。18岁娶了第一任妻子王弗,20岁的进士,得到欧阳修的高评。1069年到达京师,又恰逢变法,任职史官,给皇帝三次奏折,雄辩滔滔,直言无隐。赠予王安石“三不足”: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 后任命为杭州通判,当时词的内容总是离不开男女艳清内容,但苏东坡以他开阔的订个,改变了词的风貌,脱离柔糜伤感的调调。在杭州,也不总是纵情高歌,叶泛舟湖,因为还有无力还债的囚犯等待审判;有蝗灾等待扑灭;有盐渠等待疏浚。任期已满后升任山东密州太守,后又调任徐州,在徐州采矿,治洪水,建黄楼。40岁时,一个充实、完满、炼达、活跃的苏东坡出现了。他的天真与成熟,在这时完美的汇集在一个男人身上,凝聚成了他经久不衰的人格魅力。 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1079年3月,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上,他直指小人。同年6月,遭受弹劾。这就是“乌台诗案”,为此案件,大量书信与手稿都被烧毁。7月28日由官家逮捕,8月18日送进御史台皇家监狱。后又得以轻判,恰逢国丧,得到大赦,贬往黄州。“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1080年正月初一,前往黄州,他开始深思人生,“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中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转向宗教,而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又把他拖往另一个方向。他开始“自喜渐不为人识”,自称为“东坡居士”,筑水坝,建鱼塘,从邻居处移树苗,从老家托人找菜种。他常说,失去人间美好之物,也是一种福气。解脱自由的生活,也引起了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从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转变成光辉温暖、亲切密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1084年,苏轼被调往汝州,在途中他接到不同任命,最终进京做官,升任翰林。在他52岁那年,他再三恳求离去,后任命出任杭州太守。1091年,又调离杭州,召回京都做翰林学士,回到京都又立刻遭到弹劾,他又再三恳请外放,被外放到颖州为官。92年又调往扬州,离开扬州还朝后,做了2个月兵部尚书,10个月礼部尚书。皇太后一逝世,他又立刻被外放到定州,后又去惠州充任建昌军司马。到达惠州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岭南万户皆春色”,“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就在他新居刚刚落成两月光景,他又被远谪海南岛,“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后又接到几次调令,雷州到永州,最终到达常州,途中感染痢疾,缠绵不渝,7月28日去世,享年64岁。 回顾苏东坡的一生,宦海沉浮,但不管是逆境还是顺景,他始终阔达开朗,把日子过成诗。笑对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内心的充盈,豁然的人生观,他真正的活出了一个灵魂该有的价值,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时光文学网 www.youxs.or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