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育儿是父母无法辞掉的工作

育儿是父母无法辞掉的工作

作者: 963c3ee878e8 | 来源:发表于2020-05-18 14:00 被阅读0次

“你要是再吵闹我就把你丢出去或者今天晚上就别吃饭了。” 初做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在孩子哭闹或者捣蛋的时候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出于本能,不少新手父母对于孩子带来的各种问题的确是束手无策,学习一下再来做父母会减少给孩子的伤害,《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教给我们如何用“情感引导”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让我们跟孩子有一段美好的亲密关系。

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他不会表达,所以只能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那我们在管教孩子时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控制型父母---这类爸爸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不、不行、不能”;或者在孩子吵闹的时候,用取消看电视零食等惩罚手段来强制孩子停止吵闹。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策略,尤其是爸爸们比较喜欢用“音量提高”“抬手要打孩子”的方式,只注重孩子当下的结果,想要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所以这类孩子只是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你的建议,并不是因为对你的尊敬而听你的建议,也因此这类孩子在未来容易缺乏自信和主见。

放任型父母---这类爸爸妈妈就是任其孩子的吵闹,认为孩子根本不听他们的管教,闹累了就停止了;或者孩子正在犯错了认为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不加以阻止。“无为”就是放任型父母的表现,他们认为顺着孩子的意图任其放飞自我就是对孩子的爱,这类孩子会因为缺乏约束,他们容易个性散漫无法感觉到群体归属感和安全感,也因此这类孩子在未来容易涉毒、参与帮派活动或者比较典型的网络成瘾。

否定孩子感受型父母---这类爸爸妈妈会经常以成人视角来看待孩子的感受,听得最多的就是“你是男孩子,这摔一下又不疼,不要哭。”虽然爸爸妈妈的初衷是不希望他过于娇气或者爱哭的习惯,但是的确忽略了孩子因事故引发的感情变化,这样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并不重视对他的理解,因此这类孩子在未来会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同情心,感受不到别人的感受时容易在行为或者语言上有暴力倾向。

贿赂型父母---这类爸爸妈妈最常用外部的激励或者奖励来刺激孩子的配合,如“奖励小红花”“考到100分带你去旅游”等这样的手段,这类手段的确在短时间类是可以起到让孩子积极配合的作用的,但是长期以往孩子会因为只注重外部的奖励而忽略事情的本身,例如“考试到多少分给他买个玩具”这件事,孩子只会注重玩具而非注重学习本身,当未来外部奖励对孩子的诱惑降低时,孩子就更加没了动力,况且不会有更多的外部奖励给他面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因此这类孩子未来容易放弃或者抑郁。

关于惩罚孩子---当然没有哪个爸爸妈妈是想惩罚孩子的,相信他们只不过是想给孩子一个教训,但是往往父母们会以消极的后果作为惩罚,应该用直接后果作为教训。举个例子,孩子贪玩错过了饭点,你生气不让孩子看电视,这属于消极后果,因为孩子不明白吃饭和不让看电视的联系是什么;孩子贪玩错过了饭点,他也错过了饭后甜点,这属于直接后果,孩子可以把错过饭点和甜点给联系起来,这样会让孩子知道问题所在。

体罚---打屁股、关禁闭这些体罚方法是完全不支持的,这些方法只会让孩子哭得很厉害,然而完全没有教给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引导,他会认为力气大或者暴力说的算,未来孩子会容易因为害怕被体罚犯错后会撒谎逃避或者也用暴力对待别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呢?

当在孩子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教给孩子的第一组词就是“爸爸妈妈”,稍微有些进展以后教给孩子的词汇也是“月亮、高楼、草地”等名词居多,我们很少教孩子情感类的词汇,如“快乐、生气、耐心、同情”等,因为情感类的词汇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让我们去做参考然后再教给孩子,所以情感引导往往让我们忽略掉了。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烦躁、需要被关注”等需求,因此只能用捣蛋和哭闹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孩子知道什么叫“耐心”和“烦躁”,那么他会可能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或者请求父母的帮助,那么就会减少捣蛋和哭闹的方式,也会因此而增加了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当然父母也需要关注并同情地说“需要妈妈的帮助吗?”

情感引导案例:

四岁的克尔顿父母对他从小就进行情感引导,星期天他和小伙伴在公园里玩,小伙伴在奔跑时不小心撞倒了一个小女孩,没有停下来。小女孩放声大哭,克尔顿来到小女孩妈妈面前说:“我为我朋友不小心撞到她而感到抱歉,他甚至都没有停下来。”

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播下种子

提前让孩子,在特定情况下发生什么事以及父母对他的要求,要求一定要说明细,如果只是说“乖一点,不要捣蛋”之类的要求,孩子的理解和配合度不一定高;如果是“请不要到处跑,坐下来玩会玩具”这类明确的要求,那么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例如今天晚上朋友邀请我们全家去饭店吃饭,早上的时候我会蹲下来给2岁半的儿子说:“晚上京京阿姨邀请我们去餐厅吃饭,我们在包间里请你不要大喊大叫,也不能到处乱跑哦。”这样给孩子说明白到餐厅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然后下午出发前和去餐厅的路上都可以给孩子再说一次,这样我们就给孩子提前埋下了合作的种子。

关注

需要我们关注孩子的行为,观察他在什么情况下会“烦躁”“吵闹”或者“沮丧”,了解孩子的个性,这有助于我们可以预测孩子会面临的情感变化,并让我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当然关注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求,饿了、渴了、冷了等,不乖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表达某些需求的手段,一旦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相信他会很快就平静下来。

聆听

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如果情况允许我们最好蹲下来认真的听孩子的述求,可能有时候孩子的述求很幼稚,请你别用成人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述求,如果你愿意尽最大努力去认真倾听和理解孩子的想法,他们会非常耐心的讲给你听。对于我们而言尽量不要有言行不一的行为,比如孩子认真的给你在讲一个想法,你在玩着手机,嘴上说听着呢,这样会打击孩子沟通的积极性。

理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有人能理解我的感受,我会更愿意与他交流,孩子情绪激动时他最需要的的事父母的接受与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把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我们做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需要让孩子认识自己当下的这种感受,我们可以多用“我只知道你生气,需要爸爸的帮助吗?”这样的沟通方式,这不仅能让他学会沟通,也能让他懂得碰到困可以找父母的帮助。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不是简单地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正确的方法,例如“坐车还没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等零食的时候是可以不用哭闹的,这叫耐心。”孩子在做错了事情的时候需要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也可以孩子在做了正确的事的时候鼓励表扬他的行为,例如“孩子主动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你表扬他,太好了,你的这个想法行为就是分享。”

无条件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亲密程度越深越容易进行情感引导,对孩子是无条件的爱。当然这种爱并不是让我们完全顺从孩子、溺爱孩子,不是每一次孩子跌倒都会嗷嗷大哭,也不是每一次孩子都会完全按照我们的引导来执行,所以我们依然需要坚定且温和地为孩子设定边界来约束他,引导他按照定下的规则执行。

人无完人,我们作为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学习当父母的知识和经验,相信大家应该跟我的想法一样,孩子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吃饭时加一双碗筷,也不只是体验一下生命的成长,而是希望Ta有一段美妙的人生旅程,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是孩子的主人?是孩子的朋友?我想我们应该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导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育儿是父母无法辞掉的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yu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