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抛开术语通篇大白话,蛋由于本人对耳机的生产设计环节接触有限,以下言论或有不周,欢迎各路前辈高人不吝赐教。
耳机音质怎么判断?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听,听不到怎么办?有参数么?
有,什么阻抗啊欧姆啊灵敏度啊频响范围啊,都是参数,但是我之前说过对于消费者而言那东西几乎没有参考价值,最起码你想从上面看出来声音好坏是不可能的。(详情参看我博客之前的林氏初烧指南系列文)
那咋办呢?听不到就只能乱翻网站微博BBS么?这时候你身边可能就有高人指点你了:看频响曲线啊,那个有用!
下图是音特美ER4入耳耳机的频响曲线,你看得懂么?
音特美ER4入耳耳机频响曲线实事求是的说,不玩这个的必须看不懂,这时候“高人”又来指点你了:这东西啊讲究个平滑,峰谷别太陡峭,尤其某几个频段很重要,对比坐标来说峰谷不陡峭的衔接和失真都控制的比较好,等等等等……
也许你觉得这玩意儿比股市大盘看起来更麻烦吧(貌似还真是),他的意思就是一旦你懂了这个,你对这个耳机/音箱的声音最起码就有数了。
话题到了这里,基本就可以引发争议,因为对于频响曲线的作用,很多人持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不卖关子,我来说下自己的一家之言:
1、频响曲线真的能看出来门道么:能,一定能,但是这东西很大一部分意义在于设计生产测试的时候当做检验指标,的确器材会比人耳更加敏锐这是毋庸置疑的,理论上不存在所谓“金耳朵”听的出来而尖端仪器测不出来的东西。于是调音师如果觉得这个声音不大对,他会参考测试曲线让自己更明白是哪儿不对,接着改动,另外质检的时候这个测试非常重要。
2、但是它对于选购者聆听者,作用只能参考指示,因为并非所有元素都在频响曲线上,就算你看得懂曲线这玩意儿也只能从这上面对这个耳机的三频和失真有个大致了解,曲线没法把声音冷暖、解析力、声场大小这些东西体现出来。耳机毕竟是为音乐服务的,音乐毕竟是分门别类外加视乎各人喜好的,这种事跟美食一个道理,想完全依赖参数就能判断那不现实。
3、最大的问题是,频响曲线的测试,这就是个坑!
如何坑法?我来详解。
首先,你把它想象成测心电图,那么你要有一套设备来测,外加一个看得懂心电图的人来测,对吧?
那么,这两个测试条件缺一不可,否则结果无参考意义。
先看硬件,一套测试设备,人工耳什么的,便宜点吉高貌似八千元左右,贵些的一套带仿真人头的BK上百万元(整整一大套,找个大屋子才放得下)。某些世界一流大厂据说这套设备都自己研发不用人家的,那花的钱应该就更多了。音箱之类更是没边儿,光是屋子的声学装修就要了亲命了,几百万那是起步价。
再看硬件以外,同样的设备,不同的人去测,用不同的测试方法,会得出不同结果,哪一个是更正确的?
换言之,在耳机界(音箱那边咱不知道不瞎说)很多放出来的频响曲线都不真实,有些是选了测来测去最平滑好看的那一条,有些是厂家直接PS一条算逑!这在业内也不算什么秘密了,欺负的就是你没条件测。
到这里,我们略微总结一下:
1、频响曲线是个重要指标;
2、但是其在生产设计和质检环节的重要性远大于对消费者的参考性。
3、不保证市面上的频响曲线都是真实有效的,普通人也没条件自己测,那就随便看看,差不多得了
顺带说句题外话:很多人都觉得耳机就是用来还原音乐的,还有些人说“反正怎么听也不如现场好听”——我真心觉得这话不对,因为耳机这种东西其艺术性大于技术性,很多时候你听完现场再用耳机听这个现场的音乐录音会觉得后者更好听,这里面原因很多,后期制作是一方面,器材的演绎也是一方面。
所以在我看来,耳机是个演绎者,而不是单纯的传达者。
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也是我一直强调一个真正懂音乐的调音师是有多么难得的缘故所在,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更是为何那么多好耳机都在中国生产,设计却往往还是掌握在国外团队的手上的成因。
目前的中国在很多领域缺的不是技术,甚至不是前瞻,而是脚踏实地的积淀,和坚韧不拔的信念。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f799f70101ktv0.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