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悬疑推理却又比较害怕纯粹的惊悚,想来我还真是一个矛盾体。我喜欢看《死神来了》、《恐怖游轮》这样的电影,但对《电锯惊魂》之类的却避之不及,甚至于《行尸走肉》之类的影片也无法长时间观看,很尴尬的一件事。
但是有一国在推理方面的题材却十分丰富,那便是日本。早些年的江户川乱步,现在的东野圭吾都是典型的代表。东野圭吾的文章能这么受中国读者的喜欢,我想不只是因为推理,还有他对人性的探究,对现实的刻画,每每读完他的作品就有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白夜行》如此,而这本《湖畔》也是一样。
1
《湖畔》似乎远没有《白夜行》出名,我发现这本书也是因为朋友推荐。正好借来一本去看,三个小时读完,非常惬意的感觉,读完一本好书的畅快,而再细看,想想其中的细节却又是另一番感受。
读此书时,正好机缘巧合在学校实习。因为学校比较缺老师就边实习同样会代几节课,这本书正好也是讲的因为入学考试引发的命案。
作者安排甚是巧妙,书的前半段说实在,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和入学考试有什么关系,虽然隐隐约约觉得事实不那么简单,但又感觉不出什么不对,情杀,合情合理。众人帮忙隐瞒,虽有一丝不合理之处,但却也合情。
而到了后半段,大篇幅地讲述了那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入学考试,不惜投入金钱,牺牲肉体,最后不在意地突破道德底线,婚姻世俗的约束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相互间肉体缠绵变得常见。我这时候意识到了,孩子可能是这个案件的关键,真凶已渐渐浮出水面。但东野圭吾还是厉害的,作家的下笔时的敏锐早就意识到了,四个孩子全有嫌疑,而小说结束也没有真正的作案者。也正是因为都有嫌疑,所以才更加契合开始时所有人的动作,只是为了下意识地保护孩子。
2
这个故事正好让我想到了所在实习的高中的一些情况,一些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好的中学也是费尽心力,这只是一个小县城,为了上学,各种关系需要动用、自然金钱也是少不了的要付出。舍得在教育上投资是好事,但只是为了投入而投入,却不以身作则,这种所谓的投入也没有太大实际效果。
作为老师,被家长请吃饭是避免不了的,很多人会认为老师不就是靠这些吃点好的,顺便再捞点什么的,说实在真心是想多了,老师要是真想去挣钱,补课是最好的途径。这些所谓的请客吃饭大部分老师是不愿意去的。本来作为实习老师,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去的,无奈男老师太少,只好拉我去顶酒,刚去很天真就跟着去了。
去了之后才知道,三位副校长、三位主任再加上课程组组长,教体局副局长,满满一桌人,大部分都喝的稀里哗啦,我也是喝的有点多,挡酒的功夫还是不行,学校的领导都很难产,以让别人喝酒多为乐趣。可笑的是,到最后了,我还不知道说的哪个学生,想来在座知道名字的也就家长和班主任了吧,全程根本没提学习生活的事也就算了,连名字也不提,正好省事了,省得感觉白喝人家酒一样。这种所谓的 宴请能用多大效果,有那时间还不如和学生多多交流一下,了解下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后来遇到这种事我就躲了。这就是和《湖畔》里面的家长一样,他们费尽心机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而这些孩子获得好的教育环境的方式都是扭曲的,他们的母亲为了入学考试和别人睡,父亲为人家送去大量的金钱,说好听点叫可怜天下父母心,难听点就叫做不择手段。有这样的父母,孩子们面对事情,采取极端手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最后杀死俊介情人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孩子杀人的可能现实,父母们下意识地保护孩子,为此不惜编织一个又一个谎言,不惜毁尸灭迹,不惜突破道德底线,他们当时不会在乎那个逝去的生命还有事实的真相,这就是人性,以爱的名义可以做出可怕的犯罪。
面对明显的漏洞,想着一个个圆谎,面对入学考试,可以牺牲金钱、牺牲肉体、牺牲尊严、牺牲道德、这就是现实,人们总会为了现实做出妥协,即使付出和结果最终已不成正比。
3
我一直在想,那些父母是真的为了孩子吗?我想也许不是,也许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是为了所谓的“爱”,一种孩子承受不了的爱。办公室里总是会遇到一些家长来找老师理论:“你为什么要收我孩子的手机,没手机他就待家里不上学了,你得负责。”、“你凭啥批评我家孩子?他在家都没受到过批评。”、“你这老师怎么教的,他初中成绩那么好,现在怎么成倒数了?”这就是人性,从来不反思自己,只按照自己想当然来做,然后把责任推给他人。
还有一些家长,孩子翻墙上网打架斗殴被开除了,跑到办公室把班主任数落一通,然后说到:“你算老几,校长和我是同学,我儿子怎么开除的就会怎么回来。”果不其然,一星期之后,那被开除的孩子又坐回了班级,班主任也无话可说。这就是现实,很多时候老师也很无奈。
那么教育在教什么吗?成绩吗?好像不是。健康的价值观吗?好像说出来更加可笑了。
《湖畔》中家长是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也许日本是如此吧。但在身边来看家长和老师的弱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医生和患者一样,看的就是谁不讲理谁就能占到上风,谁敢于不要脸,谁就能占的先机,至于真相是什么,到最后,即使有也会被利益所驱使。
“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的。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很多时候,也许受挫的只有灵魂吧,这句话怕是《湖畔》整书的精髓。
人性总会在现实出现一定状况展现出那不好的一面,东野圭吾联系现实人性刻画的很到位,而且想想自己所处的地方,现实似乎也正是如此。
读书时,内心一片悲凉。可再想想,正是这样的作品让我们认清人性的恶和现实的残酷,而认清之后却又保持最大的热情,不丧失希望,努力去克制人性的恶,理清现实的 温暖,才是我想要的。愿所有人的灵魂都远离“湖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