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宋师伟微信群分享文字版

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宋师伟微信群分享文字版

作者: 醉舞在云端 | 来源:发表于2015-05-21 17:28 被阅读0次

    【分享主题】跟课程格子创始人聊创业

    【版权】思享创业及原分享者

    【整理】醉舞


    李天放(课程格子创始人/CEO)分享及答疑文字版

    【一】嘉宾分享

    大家好,我是课程格子和Here的创始人/CEO李天放。今天很高兴来这里与大家分享。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从硅谷跑回到北京来创业。其实我们做到今天有很多偶然和巧合。最初到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 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伙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剩下的什么方向,目标,对创业的理解这些年来都不停地在变。

    先给大家一个时间线作为参考: 我大学毕业后先在XBox工作了1.5年(2005-2006), 然后休息了一段时间(打德州),之后去了硅谷Palantir(2007-2010), 又休息了一段时间(周游世界),然后回国开始创业 (2011-至今)

    刚回国中文不好,而且不了解国内市场与用户,做了好几个失败(没有做到非直线增长)的产品。(那段我就不多说了,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 我之前有在博客上记录: http://zhuanlan.zhihu.com/tstyle/19845151 可以作为背景参考)

    我今天跟大家说说课程格子的what, how, and why

    What we do:

    课程格子的idea很简单,以一个垂直人群的单一需求作为切入点,做一个大学生的手机入口。我们2012年下半年做这件事的时候,环境和现在很不一样。很多人不看好大学这个领域,因为付费能力低,又是流动人群,而且当时大部分人觉得人人网已经垄断了大学群体,没有什么机会。但既然如此,在2012年上半年搜索App Store还是可以找到74款课程表app(我们数过)。但我们当时有2个insight: 1. 这74款产品的总用户量加在一起可能只有2%的大学生在用 2. 我们可以比当时这74款课表做好10倍的体验

    How we do it:

    创业圈里经常会听到的一个话题就是: “到底是idea重要还是人重要“。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 idea都是人想出来,做出来的。所以到头来只有团队这一个因素“。很多没在创业的同学会有一个误解,就是idea是一个单点。但真正有价值的idea都是无数个点累计起来的。”手机课表“并不是一个好的idea,因为显然有上千个人都能想到,并至少有74个人做出来了。让我们能过做到千万用户的idea是无数个细节与决定的总和: 一版版课表的UI/UX迭代,让用户可以在30秒内创建课表,放弃web版本只做mobile,管理校园大使系统的去中心化流程,某一个学期设计的一张海报上的一句文案… 这些都是ideas。

    所以我觉得创业的核心就是搭建一支可以反复创造好idea的团队。

    在我和师伟回国创业前,我们在Peter Thiel(彼得·蒂尔,《从0到1》作者)带领的Palantir。在那里我们学到的理念很简单: smart + fit (聪明+适合)。

    这意味着:

    - 我们在乎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经验

    - 我们整个团队选人,而不是boss说了算(每个人都参与面试,每个人都有一票否决权)

    - 我们相信一个好的员工带来的成效不是2-3倍的差别,而是50倍的差别

    - 我们在招聘的时候非常谨慎,因为招到一个错误的人比失去一个好的员工更可怕。

    招聘有才华的人只是20%,更重要的80%是如何建设团队文化与环境。让有才华的人可以积极,专注,开心的创造价值。Team is everything.

    Why we do it:

    最重要的一点不是what or how, 是”why”。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个很重要的人群,是未来的意见领袖,但大学生这个人群并没有被服务好。他们有很多共同的需求与庝点,比如上课的庝点(教务系统太难用),social的庝点(大一需要找到归属感,找不到女朋友/::D p.s 520快乐 ),和踏入社会的庝点(找工作难,考研难,创业难)。我们觉得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去解决。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不但可以创造商业价值也,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有了why很重要。如果没有why,只为了赚钱或为了“赢”而创业没有意思。把创业看成一个zero sum game(零和游戏) 不太健康,也很容易浮躁。有很多创业爱好者会过于关注竞争,想尽办法只在乎做到某个狭窄领域的唯一存活者。但我们思考的并不是这件事。我们目前占用超过50%的市场份额,有千万用户的基础,并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去把这件事做的更深。找到一个值得花上5年10年去做的vision,带领团队一起往前走,一起成长,这才是有意思的游戏。(如果只是为了玩一个纯竞争游戏,我推荐德州扑克。玩好了肯定更血腥更赚钱 : )

    回到ideas这个话题,虽然说ideas是点点滴滴的累计,但还是要有个方向作为起点。我说一下我们是怎么选择方向的。一般来说有3种方向的起源:科技,产品,市场

    科技:从新技术开始,再试图去寻找用户和市场

    产品:从用户需求开始, 定位一个还没有被解决的用户痛点,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再想怎么赚钱

    市场:从宏观市场来寻找机会,然后再去验证这个需求是否存在

    课程格子是一个需求驱动的产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庝点:”大学生记不住下一节课的时间地点+教务系统太难用”,于是我们围绕这个问题, 设计了解决方案。最后又找到了盈利模式(校园入口)

    相对,Here是基于科技(基于位置和易操作性)和市场机会(移动时代缺少一个BBS替代品)而开始的。这两个应用各有特色,各有利弊。一个科技为主的方向有天生的先发优势。一个需求为主的产品更容易找到第一批热心用户,一个由市场为主的方向可以设想的更长远,融资也更容易。

    最后,我从去2007年去硅谷到今天8年了。前5年看了很多东西,天天看hacker news,tech crunch,36kr。很多知识都有道理,但真正自己动手做了,发现这些知识都没有用。Once you start, everything is useless。该走的弯路还是要走的,改犯的错误还是都要犯的。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早一点开始。祝大家早日找到自己喜欢的团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谢谢大家 : )

    【二】答疑

    1, Jessie:经历了这段创业,最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

    很多人把创业比较为“过山车”,一路波动很大。每个团队都会经历一系列的高潮与低谷。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让自己与团队可以长久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事情不顺的时候不要过早放弃,不要自卑自责,或失去自信。相反,当事情很顺的时候,也不要过于得意或自大。

    (p.s 这也是打好德州的关键 /::P)

    2, 简格family:请问怎样看待大学生放弃所学专业去追求自己的人生?

    说实话,我觉得专业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你把专业太当回事了(‘因为我学的是X,所以我应该去做Y“) 很可能因此而错过很多机会。大学最大的价值是给你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试错, 给你机会去认识比你优秀的人。专业只是个placeholder,如果能帮到你最好,如果没有用也无所谓。很多成功的同学做的事情都跟专业无关。

    3, kecky娜:如何创造团队,团队的核心是什么?

    我刚才也提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其实最优秀的人都不太在乎钱或title这些,因为他们随时都可以找一份高薪,并得到认可。这个“核心”就和做产品一样,要细心的去搭建文化与环境: 1. 有一个长远,有意义,有挑战的vision与使命 2. 优秀的人喜欢跟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已有的团队是公司最大的亮点 3. 创造一个高效,轻松,没有办公室政治的环境

    4.潘:创业初期怎么怎么找到团队成员?

    by the way, 我们也还在找好的伙伴,欢迎大家推荐 /::D

    (注:这个问题没有正面回答,应该和问题3有重合,参考问题3的回答)

    5.Ricardo•M•路:如果我有一份创业计划书,那该怎样搞到初始资金呢?天使和风投应该去哪里找呢?天使和风投是要把项目初步做起来给钱还是有比较好的创业计划书就可以呢?现在比较火的创业孵化器又是什么呢?怎么找他们呢?

    我觉得做早期投资的天使只看人

    因为项目太早,所以方向很可能变。天使其实很活跃的,如果你的项目有亮点,他们会主动找到你。你没有必要太主动,其实你主动去发ppt给投资人,他们反倒觉得没意思。但如果你通过某种曝光吸引他们主动来找你,成功率会高很多。(今天是520主题, 我们可以把找投资和dating做个比较,其实很相似 : )

    最后,我们自己经历过2个孵化器是: 创新工场, 微软创投加速器

    这两个孵化器都很靠谱,可以提供很多附加价值。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试报名

    宋师伟(课程格子创始人/CTO)分享及答疑文字版

    【一】嘉宾分享

    大家好!再次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宋师伟,课程格子和Here的创始人/CTO,很高兴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做这么特别的分享。

    刚刚天放跟大家分享了格子和Here的一些经验,我可能从我个人创业的经历角度来跟大家分享。

    我在旧金山长大,初中时(1999年)正好是美国互联网泡沫。沿着101公路从旧金山到圣荷西沿路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广告,那时可能是第一次有创业的想法。

    我一直很喜欢计算机,因为用代码写可以看得到的东西感觉很好玩,可以把想象的东西实现出来。本科我去卡耐基梅隆读计算机也是看重了卡耐基梅隆机器人方向很强,感觉会很好玩。在大学,我还不是很确定我以后要创业。我父母是大学老师,所以当时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是本科之后继续读研、读博,以后也当教授或者科学家。

    所以当时我对未来的最大困惑就是毕业后继续读书还是回到硅谷工作、创业。最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和收集数据。大一和大二,我跟着学校教授做机器人、人工智能的项目,尝试着做research,同时,我申请了软件公司的实习。

    我大一申请的第一个实习是微软的“explore”项目,这个实习主要面向的,是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大一大二学生,让他们有机会看看大公司的工程师是怎么工作的。面试过程中,他们觉得我的能力已经超过了计算机入门,建议我去明年申请正式的开发实习职位。

    错过微软机会后,我申请了苹果公司的实习生职位,很幸运我被录取了。苹果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苹果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除了技术外更多是体会到了一家公司对产品的专注(开发了一年的项目,如果达不到乔布斯的要求,都会被放弃)和做大众产品的成就感。经历过苹果实习后,我更坚定不读博士,而是毕业后工作或者创业。我希望我的创作,可以解决真实用户的需求,相对高校科研来说,更快速的被用户使用。

    Drew Houston在2013年MIT毕业典礼上提到了circle of 5理论:我们每个人是我们身边最close的5个人的平均值。在卡耐基梅隆,我最好的几个朋友是新加坡派到美国的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新加坡政府要求他们必须GPA 3.8以上在3年内本科毕业。我每个周末跟着他们拼命学习,结果也提前了一年半毕业了[Toasted][Toasted]

    by the way, Drew Houston是Dropbox(云存储)的创始人

    本科毕业时我刚满20岁。我觉得我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工作,而现在最需要的是多在学校交朋友,多学知识,多了解硅谷;于是我申请了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斯坦福有很浓的创业气氛,在那里我碰到了一批非常有创业想法的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好朋友也开始有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第一次回国创业是2009年暑假,当时跟斯坦福的另外一个好朋友。当时没有具体产品的想法,不过我们看准了如果当时在国内做iOS app,会是国内最早的一批做app的团队。暑假一开始我和朋友各自背了两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就回国了。我在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招了几个实习生,开始教他们开发iOS。

    09年苹果还没官方进入中国,国内没有应用市场,所以我们最开始开发了一些小app在美国市场发布,同时我们找到了新东方,为他们策划了语言学习app的方案,作为我们在国内的项目。暑期过去了,苹果市场还没在中国开放,而我们也发现还不够了解中国市场,没做好休学长期回国的准备,于是暑期结束后我们关闭了公司回斯坦福完成了学业。虽然这次创业失败了,可是我们的实习生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发iOS app的工程师。

    宋师伟: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创业还是需要很多积累,光有技术知识还不够。我决定毕业后先在硅谷找家公司工作,多学习和积累。我这次找工作最关注的是个人学习和成长,于是我申请的全部都是硅谷比较出名的创业公司。看了很多家公司,最终选择了加入Peter Thiel创办的大数据公司Palantir。当时我对Palantir的业务并不太感兴趣和了解,不过Palantir有我见过最聪明的工程师,我想如果我周围的人都比我聪明,那这里一定是我可以学到东西的地方。

    在Palantir工作了两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看到公司估值涨了几十倍。2012年春天我决定辞职,再出去看看~~

    辞职后我没马上开始一个新的项目,而是去了很多地方逛逛和学习。我半年时间去了泰国、台湾、香港和国内很多城市,见了很多创业者,包括我在Palantir的同事李天放。天放当时还在北京做jihua.fm,刚刚开始准备做课程格子。

    创业最有意思的就是跟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Shy]。我跟天放认识了很多年,彼此有共同的价值观而且很互补,同时格子有个很温馨很有执行力的团队。所以说嘛~ the rest is history。

    我这部分差不多分享完了[Peace]

    【二】答疑

    1. suey:你觉得美国教育对创业的影响大么?和中国教育想比呢?尤其是大学。

    美国大学很注重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我们每周可能只有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在教室里上课,而剩下的时间都是和同学们一起做project。每个project都像一个小的创业项目,要组团队,定方向,执行。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锻炼。相比国内大学学生可能更多时间是花在教室里和做有标准答案的作业,课程设计也许也是事先指定的几个选项。我建议在大学期间除了课堂上的需求外,还多跟同学们参与社团活动,或者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2.咸菜:如何把握创业的机遇,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每个创业团队和项目都不一样,不过创业者可能还是有一些共同点吧:

    * 对未来抱有期望,乐观的态度。创业会艰难,大家是为了完成对未来的愿景而努力

    * 有人格魅力,可以吸引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奋斗

    * 对做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 最后,要有顽强的毅力,所有失败都是成功路上的尝试

    3.课程格子用户基本是学生,那么课程格子是否考虑过选一些大学生担任地区校园大使来推广课程格子呢?

    其实格子和Here都有校园大使团队,都是大学生(格子和Here的用户)。区域大使也都是学生们从大使做上去的。Speaking of which,我们一直都在招募大使,刚刚天放好像发了个Here大使的招募链接,对格子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看看http://kechenggezi.com/officer/applications

    4.一个新产品没有用户的时候怎么做推广?你们是花了很多钱做推广吗?

    我们做格子和Here在推广上相对来说没花很多钱。在做任何推广前,首先要把产品做好。在推广上有很多有创意、高回报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微信和其它新媒体、做针对性的线下活动。比如,我们最近Here在农大做内侧,做了一些微信尝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I2NTMyNg==&mid=205030312&idx=1&sn=574e5f7a2cfc09c207f5e6d261363dfb&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I2NTMyNg==&mid=205081265&idx=1&sn=a887fa3bb31034d9e52befbe0eb7c4fc&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这些都没有什么成本,针对性的推广

    5.从几个角度分析大数据,如何通过分析数据指导市场策划

    数据对公司非常重要。首先你要找到跟业务最相关的数据,the one metric that matters。这是一个指标,也许是产品的留存率,也许是用户互动率。主要的产品/运营决策都为了提高这个数据。推荐一本关于数据的书:lean analytics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92844/

    6、Tan-奕蓉:我自己也在开公司做APP,想问下如何才能跟贵公司一样获得百万用户呢?

    每个产品可能都不一样,不过首先需要make something the user really wants,真正找到并且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我们最开始从0到1时得到了苹果官方很多次推荐,有一段时间是苹果实体店展示手机上的app,同时由于我们在创新工场,得到了开复老师的微博推荐。1到100靠口碑、线下推广、大使、新媒体运营等等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格子创始人李天放/宋师伟微信群分享文字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hp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