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①
黄仁宇用明朝人物群像的方式描述万历十五年所发生的故事。他讲述的第一个人是那个时期的皇帝——万历皇帝。万历在登基时还不到十岁,隆庆时期的首辅高拱自以为是先皇的重臣,故而对小皇帝极度不尊重,这种狂妄跋扈是和人臣的身份不能相容的,使得高拱在这个位置上没多久就下台了。张居正接替高拱成为首辅。太后对张居正很是满意,就让他做了帝师。万历的童年是在张居正和母亲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万历对张居正是极其敬重的,年幼的他根本管理不了一个偌大的王朝,而张居正的存在正好可以帮他管理国家,所以皇帝会为了张居正留在他身边降罪反对张居正的人,甚至不惜违背传统,让张居正一直坐在首辅的位置上。1577年的秋天,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理说张居正是要辞官回乡奔丧三年的。此时,万历虽然已经15岁了,但是国家大事和御前教育仍然需要首辅相助,于是皇帝和他母亲商量决定依照“夺情”的先例慰留张先生。张居正几番拒绝,最终还是留下了。
在1584年张居正突发身亡之后,万历对张居正的态度是180度大转变。不仅抄了张居正的家,而且还把张居正的后代都发配到边疆,但万历还是重感情的,没有把张居正一家都逼上绝路,此时的文官却开始在皇帝面前诉说张居正的罪证,最后皇帝不得不严办张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万历发现,即便他是皇帝,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张居正的死不但没有让他有更多施展抱负的机会,反而越发受到文官的限制,就连他的私生活,文官都想要干涉,万历皇帝心里明白这些文官所代表的是千百年来的沉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明朝立国的根基,除非他想当亡国君。但他终究不愿屈服,他反抗过,他想立淑妃的儿子朱常洵作太子,可是文官不同意,几番争斗之下,万历皇帝累了,他不想要再和这些文官争斗了,于是从万历十五年起,这位受制于人的皇帝用沉默反抗这些文官,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明朝的气血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得薄弱了起来……
《万历十五年》②
皇帝不干了,群臣开始不知所措了。黄仁宇便说到了第二个人,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申时行这个人是个和事佬,它的价值就是调节群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而申时行能在张居正死后继承了首辅的职位主要是源于申时行是一个极其看重道德的人。明朝本就推崇道德观,申时行的存在就是刚刚好的存在,但是申时行在位期间,太过于用恕道待人了,他虽然能够用自己的平衡术恰如其分的处理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但他却对治理整个明朝有些无能为力,张居正虽然不是道德楷模,但它却能让明朝变得繁荣起来,不过申时行综合来说并不算太差。虽然他是个和事佬,但它能把和稀泥的东西做到最顶级的境界,而且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申时行的和稀泥,明朝可能在万历当皇帝的时候就覆灭了,因为申时行的和稀泥,让北方边境有了十年的和平,让敌人蒙古人成了大明的生意伙伴,让老百姓也获取了利益,所以说申时行不完全是个差官。
换个思维来看,申时行应该说是传统上的好官,既有管理的能力,还没有道德上的过错。但也正因为申时行身上太过注重道德标准,他最终也没能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寿终正寝,而是在57岁的时候被迫上了书,说要辞官归乡。
《万历十五年》 ③
明朝内阁好一点的首辅还是张居正。黄仁宇说起了第三个人——张居正。认真地说,明朝没有了张居正,算是明朝的重大损失了,黄仁宇在这里通过讲述正德皇帝境遇来告诉我们明朝没有了张居正,朝廷之上就会像正德皇帝时期一般乱的厉害。
那张居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能让黄仁宇说出世间已无法对张居正评价,这就要说起张居正在位时期的政绩了,张居正这说他是老实人,老实人做不到他这个位置;说他是好人,但他又干了很多好人都干不出的事情;确切地说他是个猛人,在张居正上位以后,就遇到了当时还年幼无知的皇帝,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发起了一场改革,并且因为这场改革使得明朝的走向开始往上升了起来,可惜明朝未能再出现另一个张居正了。
张居正在的时候。万历皇帝不用直面官僚集团,张居正走了,万历皇帝只能只身面对官僚集团,可是万历皇帝自己是斗不过他们的,于是就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申时行在的时候还能把这个朝廷撑起来,但在申时行也不干了之后,大明的国力也开始江河日下了……
《万历十五年》 ④
明朝廷内的结局已然是走向破败了,地方官场有没有可用的人呢?黄仁宇在这里说起了第四个人——海瑞。黄仁宇给予他的评价为古怪。明朝时期的腐败可谓是非常严重的,可是海瑞这个人极端的廉洁,极端的实诚,他可以算是古代社会里的道德模范代表,不过海瑞这样的人太少了,所以他也不能拯救这个国家。
前面已经说到明朝是一个注重道德的国家,所以海瑞自从当上官便一路升迁。但是海瑞太过古板,他不仅自己道德,还要所有人陪他一起道德,当县官时,他就和上司对骂,升到京城就职,他就和皇帝对骂且成功惹怒了皇帝。幸而徐阶喜欢海瑞,保住了海瑞的性命,可在徐阶下台后,海瑞竟然恩将仇报,认为徐阶的儿子腐败,把他两个儿子都发配到边疆,还一脸正义,觉得自己的做法就是正确的。海瑞的做法其实是正确的,但是在腐败的明朝,他的做法就成了错误。没过多久,海瑞的官职就不保了,在他最后的岁月里,做着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闲职。
黄仁宇在评价海瑞的时候感慨道,明朝虽把道德伦理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但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还得另有妙法。海瑞虽是一个非常具有法治精神的人,但他在明朝这个时代究竟是不被接纳的。万历十五年,海瑞去世了,一个最具有道德精神的人走了,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清廉好官走了,自此以后,大明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海瑞一般的人……
《万历十五年》 ⑤
说完皇帝、内阁、地方官,黄仁宇开始说起了第五个人——武官戚继光。对于他的评价,黄仁宇用孤独来形容他。戚继光的确是孤独的,因为他出生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明朝,戚继光其实是一个很懂得运筹帷幄的武官,可是明朝并不需要这样的武官,明朝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打胜仗的武官。
跟着戚继光打仗很爽,因为戚继光的才略很高,而对于敌人戚继光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全歼,只要是日本各岛来侵犯的敌人都被戚继光的戚家军歼灭,无一例外,也正因为戚继光这样的态度,倭寇便不再侵犯中国了。说起戚继光为何能被重用,还是要感谢文官谭纶和张居正的支持。此外,戚继光能够长久在自己喜欢的位置奋勇杀敌,还因为戚继光这个人非常识时务,他不像海瑞那般清廉,他会贪污,但是他贪污的钱都没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在兵部领导的身上。也许戚继光并不是最完美的那个人,但他实现了维护百姓安全的理想,它是人们心中的那个英雄。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在张居正去世后遭到了朝廷的不公正待遇,最后在万历十五年凄凉地死去。
黄仁宇在最后评价他时说道,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在一片区域内推行的整套措施,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他就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这些英雄人物的没落,就已经说明明朝的繁荣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
亲爱的伙伴们,本书分享完毕。这是我发起组织的编友会的一项活动,每个周末来临,给大家分享碎片读书。这位小伙伴做的很宏大,我刚好没看过这本,特此存起来。读书分享,让你讲述自己读过的书,去了解别人读过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