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热词,名为“摆烂”。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摆烂,指事情已经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于是就干脆不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是任由其往坏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不想干了。”
摆烂这个词,在十几二十年前,没有出现,而偏偏在近几年出现了。这说明了什么呢?是现代人不够努力呢,还是他们另有苦衷呢?
其实,在内卷到极致的今天,每个人都已经拼尽全力了。之所以他们有上述的想法,就是因为很多人都累了,不想再参与到更复杂的竞争当中了。
从生活中,我们就能看到,有太多的年轻人以及中年人,都出现了“摆烂”的想法。他们要么没有结婚生子的心思,要么没有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
这一点,我们只需要看看“35岁职场定律”以及“5000元城市定律”就明白了。
所谓的35岁职场定律,就是编制外的普通人到了35岁,就被淘汰了。而5000元城市定律,就是大学生到大城市干活,5000元有三分之一给房租,三分之二用来衣食住行,不倒贴就不错了。
如此,年轻人和中年人摆烂的情况,就出现了。
02
儿子失业后,我才明白,“迫于无奈”才是现实。
广州的张先生,他的孩子是211大学毕业的文科生,没有工科生的技术,也没有职高学生的一技之长,只有一张文凭。这,让张先生特别忧心。
由于孩子学的是商科专业,所以他踏出社会之后,就找了跟商贸有关的工作。干销售,他比不过初中生,那他就只能进公司当行政了,一个月也就4500元。
三个月下来,孩子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就日复一日地浪费时间罢了。更不幸的是,由于公司裁员,孩子也在名单当中,只能失业回家了。
身为父亲的张先生,也特别感慨,你在211大学读了个文科专业,能干什么啊,不是干文员,就是去当销售,或者考公务员。也就这三条出路了。
当文员,工资低,没有什么学习的空间。去当销售,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出来,干脆别读大学了。而考公务员,就只有这条路了。
在权衡利弊之后,张先生就建议孩子考公务员,哪怕他“家里蹲”,张先生也供得起。
如今的孩子,一直在家复习刷题,一直准备考试,可就是没有了年轻人的朝气和志向。每当看到这一幕,张先生都感叹万分。
03
像张先生的孩子的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
很多人大学毕业就失业,要么成为“蹲考族”的一员,要么在大城市“倒贴打工”,反正也不知道路在何方。
张先生的孩子,命也算不错了,是广州的本地人,所以他就算找不到工作,在家成为“蹲考族”,也能够衣食无忧,住得比较舒服。
可那些非本地的年轻人呢?他们要么蜗居在小出租屋当中,干着996的活,领着四五千的工资,面对大城市的消费,基本都要找老家的父母倒贴了。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段子。
一个北漂的年轻人,税后工资6000元,花着2000元租房子,水电费、通勤费和吃穿的费用,就达到了3500元,再加上每月几百元的学习费用,基本要倒贴了。
所以,很多人都感慨,在大城市工作,不仅帮老板打工,还跟房东打工。这,其实也是很无奈的事儿。试想,当年轻人看透了这些事,那他们不就只能佛系了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老家“考公”,或者以考试复习的名义“啃老”。这,成为了大势所趋。
04
比不孝更可怕的,是被迫无奈“摆烂”。
如今的父母,观念都变了很多,从以往的“厌恶啃老”,到如今的“接受啃老”。这说明了一点,现实,往往是改变观念的根源。
有这么一位一线城市的本地人,他对孩子说了一句话:“就你这一个月三千多的工资,基本是越上班越穷,还要欠债,还不如自己找点事做,也比你在外面帮别人打工强。”
身为父亲的他,也知道“工资不高,物价飞涨”成为了现实,所以他才希望孩子可以另谋出路。可是,哪有那么多的出路可以寻觅呢?
现代的父母和孩子公认的出路,就是“考公考研”。
有太多的孩子,他们选择考公考研,并非是对这些事感兴趣,而是他们知道,不去考公考研,家庭也没有背景,又能做什么呢?
于是乎,摆烂的情况出现了,家里蹲的情况层出不穷了。身为父母,我们都在思考是不是孩子错了。其实,他们没有错,只是资源不够,内卷加剧罢了。
当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养儿防老的想法,只有孩子活得幸福的希冀。这淳朴的愿望,代表了每个家庭最为简单的期待。可是,依旧很难实现。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