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现创作空白是阅读教学对话的起点 ——读韩雪屏老师《从创作空白处

发现创作空白是阅读教学对话的起点 ——读韩雪屏老师《从创作空白处

作者: 尘缘心语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12:28 被阅读0次

    细读韩雪屏老师的论文《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一》之后,我很受启发。

    正如韩老师文章开头处所言:“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分层级的命题。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也就失去了有效的阅读教学对话的前提。”

    所以,韩老师从读者(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两个方面开启自己的阐述。由于师生所学习的文本大多数是文学文本,所以,韩老师文中主要阐述的是师生对文学文本的对话。

    首先师生需要认识文学文本的特点。“一篇文学作品,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它又具有两种属性:一是创作文本,一是教学文本。”创作文本本身就存在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型,加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容易造成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意义不确定性。这应该就是张秋玲教授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特点》一文提到的语文学科基于外在视域体现出内隐性和不确定性的重要源头。

    阅读教学要想更加有效地展开,师生首先要善于发现文学文本的创作空白。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语思维活动,展开由言及意的过程。若是连文本创作空白处都能够读出其中隐含的意义,那么这样的阅读教学对话就是深入有效,也能够特别吸引人的。

    韩老师在文中特别列举了几种创作空白,并且每一种都有相应的文章文字做例证,为我们普通教师更好地解读文学文本的创作空白指引了方向。

    第一种:预设

    这是“一种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因此,在逻辑学上叫做预设。”“预设作为隐匿在话语深层的无形力量,既规定了表达者的话语权,也规定了接受者的解释权。”

    我想这就是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必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思想的缘起。因为文本由作者创作。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表现在文本创作中就难以避免。有人说:“一个人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或许就是从一个角度说明过去的经历对个体终身的影响。文学创作,自然不会除外。

    尤其是作者创作文本时的背景、作者当时的思想,对其文本创作的影响更大。如果从作者角度解读文本,这份预设自然非常重要。

    第二种:角色

    “角色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等。特别是在叙事文本中,作者身兼叙述人的时候,角色的自由变化就更使文本呈现出多义性的特点。”

    在文本解读中,我们需要关注文本中各个角色特点,尤其是叙事人称的变化,应该就是源于这一创作空白。

    第三种:省略

    “文本中有形或无形的省略,都是读者介入文本的艺术空白。有形的省略往往用省略号表示。”无形的省略呈现方式就更多了。韩老师特别举了汪曾祺的《 胡同文化》中的“ 虾米皮熬白菜,嘿!”这个例子。“北京人易于满足、自得其乐的心态、北京大白菜饮食文化的传统习俗,都在一个‘嘿!'字中透露了出来。”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最后的手势语中蕴含的省略意味、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几处话语中的省略,应该都是这一类的创作空白。

    第四种:中断

    “连续叙述的中断、戛然而止的结尾,隐含着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个在《我的叔叔于勒》这类小说的结尾处,应该都是鲜明的例证吧。

    第五种:隐蔽

    文学文本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空框。作者只用有限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进行无限的审美创造,生成丰富的“ 象外之象”。

    这类文本在诗歌这类语言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中,表现特别明显。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联想想象语言中展示的画面、形象,进而领悟作者的表达用意,应该更好。

    第六种:冗余

    “文本的意义一般都来自于必要信息。但有时冗余信息也可以打开读者的想像世界。”这类创作空白是我最容易忽视的。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少问几个为什么,似乎就容易滑过这类信息。看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一点印象都没有。似乎过去几十年里的阅读经历,除了韩老师在文中引用的《祝福》里“我”有关鱼翅之类的想法的例子,其他的文本信息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在今后的阅读中,我真的要特别注意这类创作空白。

    第七种:隐喻

    “隐喻不是指向事物本身,而是指向非本体( 喻体)来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被建构的事物或意义是两个互不依赖的概念,因而,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就成为隐喻的基础,也成为作者和读者互相认同的条件。在汉语经验中的隐喻包括修辞方式和文本策略。”修辞方式的隐喻经常接触,很熟悉,文本策略方面的隐喻是否多是在使用象征手法的文本中?比如高尔基的《海燕》。

    第八种:陌生化

    “文学文本要求创新。语言的陌生化成为文学创作的追求。”“陌生化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上。”“此外,语音声调的讲究与变异、词语意义的多样转换、结构成分的语序变异、语法的升级、语体的变异、标点符号的变用、文面的新奇排列等等,以至于朦胧诗、意识流小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手法,都是使言语陌生化的手段。语言陌生化的经验是无法穷举的; 但由陌生化所造成的文本空白和意义未定性却是读者不能不注意持续追寻的,因为它始终是读者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通道。”

    这类陌生化的语言非常考验我们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但是在课文中,却是经常出现的。他们带着作家个人的印记,并且大多由于它们的反复出现,最后形成各位作家鲜明的语言风格。在最近授课的《春》与《济南的冬天》中,同样是写景散文,同样是使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表达,两位作家的语言就明显不一样。比如《春》是“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而《济南的冬天》却是“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前者联想,是写作者个人心理联想空间的展示;后者联想,则是带着引导读者联想,带着与读者对话的印记。所以,老舍的语言比朱自清的语言更多了一份平易近人的特点。

    以上几种创作留白方式是我细读的重点。只是不知道自己解读得是否正确。写于此,与大家一起交流吧。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文本解读中,能够特别关注这些信息,做好阅读教学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现创作空白是阅读教学对话的起点 ——读韩雪屏老师《从创作空白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rj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