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芈月传》原著中,有个令人细思极恐的情节,却被大多数读者忽略了。
那就是,秦王赢驷与自己的前两任妻子都没有孩子。芈姝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也只有芈姝给他生下了公子赢荡和公子壮。
赢驷一共有三位嫡妻,原配妻子是电视剧中的“赢夫人”——那个自称是秦王姐姐的女人。实际上,赢夫人并非是赢驷的姐姐,而是他的结发妻子。庸夫人是庸芮的姐姐。在原著中,庸夫人是赢驷“还是太子时”娶的妻子,这就是所谓的结发之妻、正宗原配。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秦王很多嫔妃都有孩子,比如唐夫人,魏夫人,卫良人等等。却唯独庸夫人一无所出,不仅庸夫人一无所出,就连续弦的魏国嫡公主也无所出,这难道仅仅是个巧合吗?
莫非庸夫人和先王后都“恰好”没有生育能力?还是其中另有隐情?答案就隐藏在大公主孟赢与芈月的一番私密对话里。
1、庸夫人只是孟赢的嫡母,却并非生母
庸夫人与赢驷结婚后,连个女儿都没生出来,庸夫人膝下伶仃,便抚养了幼年丧母的大公主孟赢。
按说,庸夫人与赢驷少年结发,正当妙龄,庸夫人怎会一无所出?甚至连怀孕的经历都不曾有过,这真的属于“自然现象”或“机缘未到”?
然而,根据孟赢与芈月的一番对话来推断,庸夫人无孕绝非自身原因。而是秦王为稳固政权使用的一个阴谋和手段。
太子时期的赢驷,也曾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差点性命不保,而罪魁祸首就是商鞅。那是赢驷与芈月一起去祭商鞅墓时,赢驷在商鞅墓前自言自语爆出的一番话。原文如下:
秦王驷道:“大秦自逆境而立国,寡人亦是逆尽人意,逆尽天下。商君,你为人偏执,行事极端,寡人一直认为,你会祸乱我大秦。列国变法,均不成功,可见变法是错的。君父当年是急功近利,妄赌国运。寡人身为太子,为大秦之计,必要劝之谏之阻之。为此,触怒君父,连累太傅受劓刑,太师受黔刑,实乃打在寡人的脸上,乃平生奇耻大辱也。寡人刻骨深恨,恨不得将尔碎尸万段,生啖尔肉。”
当时的赢驷被他的父王流放,因为一次迷路,还差点饿死在外头。太子之位也险些不保。所以说,当时的赢驷也是身处险境,如履薄冰。虽然贵为太子,也是危机四伏。
后来的他,也只能卧薪尝胆,一切听从父王的安排,包括自己的婚姻。在父王的“包办”下,他娶了庸夫人,也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庸夫人的出身虽然谈不上有多显赫高贵,却足以辅助赢驷能顺利登基、稳坐帝位。那么,庸夫人究竟是何出身呢?
2、庸夫人的出身令秦王深为忌惮
我们且来看看原著原文中孟赢对芈月说的那番话吧?
孟嬴轻轻地叹息一声,道:“母亲,是与父王和离的。母亲出身庸氏,庸氏是我们秦国大族,她一生骄傲,焉肯以妻为妾? 所以,父王要娶魏氏女,为了国家大计,她不能反对,可也不能居于魏氏之下,于是自请和离。”
也就是说,庸夫人出身秦国的“庸氏大族”,在辅助赢驷登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赢驷的“坚强后盾”。
就比如《甄嬛传》中的乌拉那拉氏家族,是辅佐胤禛登基的主要力量——内部势力。
然而,自古帝王的制衡之术都差不多,越是这种“元老级别”家的女儿,身为帝王的妻子,就越会被帝王所忌惮。唯恐这些老臣们会借皇子干政。就比如《甄嬛传》中的纯元和宜修,都没嫡子,即便怀上,也生不下来,即便生下来,也活不成。因为那些外戚们很容易借皇子结朋聚党,威慑朝廷。
所以,赢驷干脆让庸夫人无孕,只要庸夫人生不下嫡子,庸氏一族就不会借皇子生事,从而彻底杜绝了隐患和内乱的产生。赢驷不仅不让庸夫人生出嫡子,而且,即便是魏国的嫡公主,也生不出嫡子。
当时的赢驷虽然已继承王位,却根基不稳,他必须先通过与他国联姻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然也不会让魏国公主生下嫡子了。彼时的嫡子就相当于大众默认的太子——未来的储君,除非嫡子德行有亏,或先天智障无法接管朝政。然后才会考虑从其他皇子中重选太子。否则,嫡子就是无可争议的太子人选。
而此时的赢驷自身尚且立足不稳,怎会让魏国公主生下嫡子,让他国有机会觊觎秦国的“未来?”所以,魏国公主自然也是生不出“嫡子”。
与前两任妻子相比,芈姝是幸运的,至少秦王肯让芈姝给他生嫡子了。秦王当初娶芈姝是为了瓦解“五国合纵”,让芈姝生下嫡子,等于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秦楚联姻。五国合纵更不可能了。
并且,此时的秦王根基稳固,已无隐忧,并正欲开疆拓土“荡平列国”。所以,芈姝怀孕恰逢其时。因此才顺利地生下了公子荡。要不然,芈姝很可能会成为被秦王绝育的第三任妻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