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同样是养孩子,你为什么那么焦虑?

同样是养孩子,你为什么那么焦虑?

作者: 神奇世界绘本馆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08:35 被阅读0次

文:鲁尼妈妈

      周末的一天,鲁尼看动画片时间长了,我便拉他到阳台上望望远处的青山。

突然,他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妈妈,好奇怪啊!当我看远处的山的时候,面前的防盗网就变模糊了,当我盯着防盗网时,远处的山就好像看不清了。”

我很开心他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观察,我告诉他:“是的,眼睛有聚焦的作用,当你的焦点在远处时,近处就变模糊,当你的焦点在近处时,远处就模糊了。”

又是聚焦又是焦点的,不知道他听懂没有,他只是继续望着远方不说话。

我也陷入了沉思。

因为我突然想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不也是如此吗?

当我们紧盯着孩子成长中的一些问题时,就会对未来模糊、焦虑甚至惶恐;当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时,孩子眼前的小问题就变得不足为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就容易对孩子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期待,一旦孩子没达到期待的结果,就开始焦虑、慌张。

前些天,有位妈妈在微信群里问,要怎么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她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坐不住,不能好好听她读书。

群里的妈妈们纷纷给她提建议,只有一位细心的妈妈问,你孩子多大了?她说,孩子一岁半。

顿时,群里的妈妈炸开了锅。我看到后也感觉无语。一岁半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最旺盛的探索阶段,注意力最多2分钟,想要他安安静静坐下来听你读书,怎么可能呢?

不过我也非常理解这位妈妈的焦虑。记得养育鲁尼的前两年,我也时刻处在焦虑中。

别的孩子6个月就长牙了,而鲁尼快一岁时还没长牙,我就天天掰开他的嘴巴看,念叨着“怎么还没长牙呢”;别的孩子10个月就会走路了,而鲁尼10个月时才刚会爬,我又恨不得把他扶起来;别的孩子一岁就会说话了,而鲁尼那时还只会啊啊地叫,我便天天逗着他喊妈妈……

当然,事实证明,所有这些都是我的过分焦虑。正常的孩子,都会长牙、走路、说话,只是早一个月或者晚一个月的问题。

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的掌控,不仅目光变得短浅,容易焦虑,也容易跟风瞎折腾。

今天看流行唐诗诵读,便买来《唐诗三百首》逼着孩子天天背诵,明天听说奥数能加分,又赶紧去报了课外班。东搞一下西搞一下,钱花了不少,孩子却什么也没学成。

前段时间看萧愚老师的文章,他谈到一位家长的经历,很值得深思。

这位家长以前经常看一个学堂校长的文章。那人把体制教育批的一无是处。好像在体制教育里面学习,一个孩子就完全毁了,把这个家长吓得够呛。

正好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小问题,结果她把这些问题进行了夸张地联想,于是到处寻找体制外的学堂去读。

因为这种学堂学费高昂,她甚至做出了卖房筹集学费的打算。结果真的进入了学堂,孩子却更难以适应。

后来,比较了一下学校和学堂,发现孩子更喜欢学校一些,然后又回到了学校。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教育上有远见、有格局的父母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急不慢,按照自己的节奏陪伴孩子成长,绝不会因为孩子的脚步暂时变慢而焦虑。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可谓是此类父母的最好典范。他推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从来不给孩子们施加任何学业上的压力,不要求女儿们拿高分。

杨绛在高中时还不会辨平仄声,他安慰女儿:“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懂。”后来杨绛果然四声都能分辨了。他常在晚上走到窗前,敲着窗子考杨绛某字什么声,女儿答对了,他高兴得直笑;答错了,他还是乐得大笑。

他给予了子女适度的尊重和自由,却也并非无所要求。除了带领孩子们阅读以外,他还做了五件事:

鼓励子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要求子女一定要自立;

告诉子女要淡泊物质生活;

要求子女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告诉子女要有“说不”的勇气。

最关键的是,他不仅这样教育子女,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一生为人刚正不阿、积极向上、不断学习。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性,这是教育的大方向。这种大方向把握好了,自然不会为了孩子一时的落后和问题担忧。

因为,人生是场马拉松,方向远比速度重要得多。

要想在育儿的路上更加笃定从容,保证不偏离轨道,需要像杨荫杭先生那样,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与孩子共同成长。

想当初,我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体制内工作,一下子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便随波逐流,跟其他同事一样,每天除了重复性的工作外,就是刷手机、看电视,生活表面上看起来很安逸,令人羡慕。可是,只有自己才知道,我心里越来越空虚和迷茫。

直到结了婚,有了孩子之后,家庭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我才发现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人生的功课还有很多要做,我得重新学习。

而有多少父母仍像我当初一样,徘徊在迷茫和焦虑中,固守着既有的认知和观念,放弃学习,放弃成长,将自己圈在一个狭小的舒适区内?

就像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的: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其实,孩子的出现是让我们重新绘制人生地图的最好机会。跨出原来的舒适区,与孩子共同成长,必然会伴随着痛苦,然而,这是走出迷茫和焦虑的唯一途径。

      育儿也要育己。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学习,放弃自我成长,要像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说的那样:“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做个终身学习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同样是养孩子,你为什么那么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yyextx.html